在數字化和新工業化時代,BIM(建筑信息模型)技術為傳統交通基礎設施擁抱互聯網、轉型升級提供了最佳解決方案。
有了BIM,設計師不需要再用CAD畫平面圖紙,直接用三維模型軟件進行設計,所見即所得,設置參數就可以自動算出造價和工程量;施工企業可以在BIM平臺上預演施工過程,找到最優施工組織方案,實際施工過程的成本、進度、質量及安全管控數據緊隨模型流轉,降本增效;運營單位可以清楚了解每個結構、零件的組成、產地、內部結構以及設計、施工和養護過程信息,依托養護大數據庫提前進行預防性養護……原本看似嚴肅而雄偉的大型工程,通過BIM進行數字化后,可以透視、翻轉、計算,玩轉于工程師的鼠標。大到工程的經緯坐標、線形和海拔,小到一個螺栓的形狀、尺寸和安裝時間,纖毫畢現。
2016年,交通運輸部發布了十大重大技術方向和技術政策,排在第一位的就是BIM技術。BIM和交通有哪些交集,能碰撞出什么火花,一時眾說紛紜,也出現了很多方向。有的用BIM做三維設計,有的用BIM做數字化施工,交通運輸部公路科學研究院(簡稱部公路院)則是用BIM解決基礎設施全壽命周期管理問題,并在實踐中磨礪出一系列智慧化解決方案。
部公路院的BIM基礎設施全壽命周期智慧管理平臺,不是某項技術,而是由BIM平臺和多個解決方案組成,包括BIM+項目管理、BIM+智慧工地、BIM+產業工人、BIM+智能制造等。
以BIM+產業工人為例,這個解決方案在“農民工”向“產業工人”轉型的大背景下,建立產業工人信用評價體系,為每位工人定制一張能真實記錄其日常教育培訓、作業、技能考核、安全監督等多項信息的智能工卡,用數據為工人畫像。施工企業可以清楚知道工人真實的技能水平、從業經歷甚至在工地上的每一次違章作業行為,以便擇優使用,保證工程質量。
智慧工地上,安全監理人員發現問題,以往從上報再到處理,走流程要5到7天,采用智慧工地解決方案,監理人員可以直接把問題用手機拍照上傳到BIM平臺,施工方通過共享平臺可立刻發現問題,兩三個小時就將問題處理完畢。
智慧工廠中,一座大橋的每一片梁在BIM平臺中都是獨一無二的,什么時候生產、經歷過哪些生產和質檢環節、存儲多長時間、材料及試驗數據都盡在掌握,可以通過BIM平臺預先定制生產計劃,通過智能化感應設備將生產及質檢信息自動傳輸到工廠的生產管理平臺。
橋梁智慧養護中,打破年年檢測但年年從頭再來的怪圈,橋梁每條病害在原位檢測時即通過移動智能終端真實記錄,病害在三維模型空間直觀定位,逐年累積,形成養護大數據,動態分析,為橋梁預防性養護提供智慧化決策建議。
BIM是工具和平臺,而行業更需要的是一個個落地的解決方案。各個解決方案源源不斷地提供BIM需要的大量數據,BIM云平臺又為各個解決方案提供數據共享和計算,讓數據和信息流動循環起來,產生價值。隨著項目和解決方案的不斷增加,BIM平臺就像滾雪球一樣積累越來越多的數據,最終將構建起交通運輸行業寶貴的數據資產。
如今,部公路院的BIM創新團隊已經從最開始的五六個人發展到70多人,承接了廣東虎門二橋、深中通道、溫州甌江北口大橋、京滬高速公路改擴建等20多個超大型交通BIM項目,在交通BIM領域領跑。
如馬云所說,現在已經從IT時代進化到數據時代。誰掌握了數據,誰就掌握了未來。部公路院正在通過BIM基礎設施全壽命周期智慧管理平臺,為交通運輸行業的未來奠定堅實基礎。
掃一掃在手機上閱讀本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