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日至24日,由重慶交通大學主辦,重慶市交通委員會、重慶市公安局交通巡邏警察總隊、重慶市交通規劃研究院協辦,山地城市交通發展學術論壇暨重點實驗室學術年會在重慶交通大學舉行,來自全國的十多名知名專家圍繞城市擁堵帶來了最新研究成果。
“造成城市交通擁堵的根本原因是快速城鎮化、出行機動化引發的城市交通結構轉型,造成城市交通系統供需失衡。”東南大學土木建設交通學部主任王煒教授表示,快速城鎮化使大城市居民平均出行距離從兩公里增長到6公里,引發機動化交通需求突發性增長,如北京機動車保有量從2000年的130萬輛到2017年增長到600萬輛。
清華大學交通研究所所長陸華普教授說,目前城市交通“病”存在城市用地布局不合理;道路設施結構不合理、斷頭路瓶頸路多;大城市公交分擔率低、服務水平不高;步行自行車通行空間不連續、出行環境差;停車系統供需矛盾突出、管理不到位;交通渠化不合理、交通組織不科學;智能系統頂層設計深度不夠等問題。
對于重慶這種山地城市,重慶交通大學蔡曉禹教授說,其擁堵原因不僅因為車輛發展快,還因為地形地貌、產業布局發展等原因,突出表現在過江穿山道路關鍵節點擁堵和潮汐交通。
專家們對于緩解城市交通擁堵的共識是打造“公共交通暢通城市”,提升和保障非私人小汽車出行,即以軌道交通、公交為主體,自行車、步行、小汽車等協同的綜合交通體系。具體到重慶,陸華普建議重慶要構建立體交通系統,可以借鑒新加坡等國家的經驗,加密軌道交通,公交優先,大力提高公共交通服務水平,根據地勢設置電梯、扶梯、連廊等高品質的步行環境,引導人們優先選擇公共交通出行又美化了環境。陸華普說:“重慶的擁堵問題是難題也是挑戰,如果破解了這一難題會對全國其他城市有很多的借鑒作用。”
同濟大學交通運輸工程學院杜豫川教授表示,智能交通是未來重點發展方向,隨著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的成熟,可以實現依據大量傳感器采集的信息,實時地監控、測量、分析,并依據檢測結果進行反應。如以后的安全護欄系統、橋梁安全防護系統能夠遇到事故自動報警;能對路面結構、超重車輛、結冰等進行自動檢測的路線;還有對于交通優化疏導的路云;提示人車的智能標志標線。這些先進技術的應用將極大的改善人們的出行環境。
“下一步我們將繼續加強和重點實驗室共建單位、相關部門的協同合作,瞄準目前交通擁堵的熱點、痛點問題,共同對全市交通大數據進行深度挖掘,制定交通緩堵的綜合解決方案。”蔡曉禹說,為了破解重慶堵車難題,該校與重慶市交通規劃研究院、重慶市公安局交通巡邏警察總隊共建了重慶市科委重點實驗室——山地城市交通系統與安全實驗室,成立以來在山地城市交通系統規劃與管理、交通信息與智能控制、交通安全防控與預警、人車路協同駕駛行為等方面研究取得了眾多成果,接下來他們將重點對交通擁堵機理、共性關鍵技術進行研究,提升城市交通通道的智能化信號協調控制、交通安全聯動預警等工程應用技術水平,立足重慶、服務全國。
掃一掃在手機上閱讀本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