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按二維碼關注微信加好友
在線咨詢
微信微信掃一掃
長按二維碼關注微信加好友
中國人對于“飛天”的向往和夢想,從流傳至今的詩詞里可見一斑。近五年來不斷蓬勃發展的中國航天事業,讓夢想成為現實 。
“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唐代詩仙李白的詩句似為中國運載火箭作“浪漫注腳”。
據官方統計,2011年至2016年11月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共實施86次發射,成功率達97.7%,火箭的可靠性和高密度發射能力持續增強。
2016年中國航天發射次數首次躍居世界首位。2017年,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計劃實施28次“長征”發射任務,將天舟一號貨運飛船、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北斗三號衛星等“重要乘客”送入太空。
五年來,中國已突破掌握載人天地往返、空間出艙、空間交會對接、組合體運行、航天員中期駐留等載人航天領域重大技術。 隨著空間實驗室階段的飛行任務目標全面完成,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全面邁入“空間站時代”。
“太空中的景色非常迷人,我們的飛船繞地球90分鐘轉一圈,24小時能看16次日出日落。”2016年搭乘“神舟十一號”進入太空,并在“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里駐留30天的中國航天員聶海勝,回到地球后講述了太空生活。
中國探月工程有序推進,2013年發射的嫦娥三號探測器首次著陸月球,2014年發射的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飛行試驗器為即將取月壤的“嫦娥五號”探了路。
此外,中國還完成了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系統重大專項、北斗衛星導航系統、“風云”系列氣象衛星等重大成果。
中國國家航天局副局長吳艷華說:“隨著未來中國對重型火箭、無毒無污染中型火箭、低成本運輸火箭等關鍵技術的不斷攻關 ,中國進入空間能力將進一步提升。”
中國航天事業在不斷伸向深空的同時也在“下沉”,讓航天成果“飛入尋常百姓家”。
近五年來,北有草原牧民用“北斗放牛”,南有新建的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成為旅游勝地;東有上海國家民用航天產業基地初步形成五大板塊,西有高通量通信衛星打通山區、沙漠等信息“盲區”。統計顯示,中國民用遙感衛星數據分發量累計超過1700萬景,衛星應用年產值超過2000億元人民幣。
“共有2000多項航天技術成果應用到國民經濟的各個部門。”中國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總工程師田玉龍說。近些年出現的便攜型應急救援裝備“無源空氣再生呼吸裝置”、高層建筑“滅火導彈”、工業互聯網平臺“航天云網”、“吃垃圾吐能源”的垃圾裂解“微超級波爐”等產品,已成為服務民生的“利器”。
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的首發星“悟空”,自2015年12月17日升空以來忙個不停,它要找的就是迢迢銀河里的暗物質。
同屬于這個專項的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其命名是為紀念生活在距今2400多年前、做成小孔成像實驗的學者墨子。該研究團隊在前幾日發布了重大成果,他們首次實現千公里級量子糾纏,即兩個處于糾纏狀態的量子,無論相隔多遠都可瞬間互相影響。
2016年12月發布的《2016中國的航天》白皮書指出,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中國將加快推動航天事業發展,積極開展國際空間交流與合作,使航天活動成果在更廣范圍、更深層次、更高水平上服務和增進人類福祉。
曾被封鎖、曾陷低谷的中國航天,與29個國家、空間機構和國際組織簽署43項空間合作協定或諒解備忘錄,正以積極開放的姿態擁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