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 2017全球智慧物流峰會在杭州召開,阿里研究院重磅發布《當貨物覺醒——新零售環境下智慧物流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以大數據分析為基礎,回應了“中國物流效率低下”、“智慧物流導致失業”等錯誤認識,揭示了“新零售環境下貨與人的物理空間關系”。
【阿里研究院院長高紅冰】
報告認為,智慧物流最主要的四大特征是“協同共享賦能、大數據驅動、供應鏈整合、自動化3.0”,這四者是有機的整體,缺一不可。當貨物覺醒,物流機器人(19.150, -0.73,-3.67%)來敲你的門,不要驚訝。
中國物流效率低下?
中國物流效率是美國的1.5倍
談到中國物流,詬病最多的應該就是“效率低下,成本高。”現實情況真的如此嗎?報告對比了中美兩個物流大國相關數據,認為中國物流效率實際很高,物流效率約是美國的1.5倍。
報告數據顯示,十五年來,中國的貨運周轉量從美國的二分之一迅速增長到美國的近2倍,但社會物流成本只比美國高24%,相當于用美國差不多的錢,運了兩倍于美國的貨,每噸貨物物流成本比美國低46%。中國是制造業大國,第二產業占比超過40%,貨量大,同時中國的GDP不足美國的70%,社會物流成本與GDP的比值自然比美國高,這是由產業結構決定的。在數字經濟的驅動下,代表新經濟的快遞量十年間從美國的十分之一發展到美國的2倍有余,2021年將達美國的5倍,呈現指數增長趨勢,中國的低物流成本也是數字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
中國物流的問題在于單個節點物流效率高,但節點之間協同效率低,中國物流不像美國等發達國家經歷了自由競爭-寡占市場的過程,全國有80余萬家物流企業、1.5萬家快遞加盟企業,因此,如何在規模爆發增長的宏觀環境中,用新技術手段降低原子型(低集中度)市場的協同成本,才是核心問題,所謂協同,不僅包括規劃協同、作業協同,還包括利益協同。
報告數據還進一步顯示,經過智慧物流發展戰略的實施,我國電商快遞包裹時效2016年同比提升了10%,比2014年提升了15%。雙11期間處理一億包裹的時間從2013年的9天,提升到了2016年的3.5天,加速趨勢明顯。
技術進步引發“失業潮”?
從輪子到物流云:7000年歷史證明擔心是多余
歷史似乎一直不斷地重復同樣的問題,每一次技術革命,都會引發人們對失業的擔憂。物流行業也不例外,隨著技術的進步而不斷演進,從輪子的發明到物流云的應用,每次大的技術革命改變了原本業態的時候,總是有一輪反對的聲音。
鐵路剛引進中國時,朝野奏議“失業,害民”。集裝箱的發明和普及,使物流成本大幅下降,但也使百萬碼頭工人失業。
但如同所看到的,鐵路、港口物流工廠創造了更多的就業機會,后來的人們從事著更有價值的工作,而不是簡單搬運。當年發愁幾百萬碼頭工人就業的管理者,不會想到幾十年后會出現幾百萬快遞大軍。
今天,我們討論物流機器人是否吃人的問題,其實和當年如出一轍。那么現實情況是怎樣的?這次會不一樣,是社會人群的固有觀念,然而天數不饒人,每回發生的,其實都一樣。
阿里研究院報告數據顯示,智慧物流創造了巨量就業機會,快遞從業人員超過200萬人,另外,農村物流+村網店計劃建設10萬個,填補了城鄉發展差距,菜鳥驛站達4萬余個,緩解了末端壓力,在高校等一些改革對沖區,填補了代際理念。
同時,智慧物流還促進了傳統就業的轉型,被互聯網沖擊的報業,送報人員被落地配企業整合,不僅沒有失業,轉型人員的收入還提升了30%。未來就業會往哪個方向走,無疑,當舊的工作被替代,無疑還會產生更多新的需求。
物理距離近流通時間反而長?
跨境流通規則成為智慧物流“攔路虎”
從首爾到北京的距離是1000公里,從昆明到北京的距離是2600公里。一件貨物從昆明到北京需要4天,但從首爾到北京卻需要10天。這背后是跨境流通規則對全球化造成的無形障礙(法理障礙大于地理障礙)。
因為,以現在的技術條件,全球商業已經被互聯網聯系起來,貿易可以個人為單位隨時進行,這是300年前的貿易規則的制度創新者所想不到的。
阿里研究院報告,從歷史角度分析了,300年來,數字經濟新商業流通與舊國際規則的背離。當二次信息革命不斷演進,全球網民已經超過35億,其商業關系帶來的全球物流,是碎片化,高頻化的。而全球跨境物流所遵循的規則,還是17-18世紀形成的近現代海關制度,所依仗的,還是19世紀建立起來的,以保證通信權為基礎的萬國郵聯-國際郵政系統。
平臺平均交易距離大于1000公里?
新物流重構新零售人與貨的空間關系
物流經歷了以“經驗備貨”為特征的工業時代,到以“快遞發貨”為特征的電商時代,現在將要進入以“數據備貨”為特征的新零售時代,備貨思維回歸。新時代下,倉配社會化,供應鏈數據化,線下實體店將成為物流支點,節點形態更加無形化,數據在整個鏈路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菜鳥社會化倉儲的骨干節點覆蓋,已經將1000公里的人貨距離縮短至200-500公里,未來,隨著線下供應鏈的融合,電商供應鏈將成為新供應鏈的一部分,數據將為新供應鏈賦能,而不是顛覆原來的系統,人貨之間的距離大大縮短。
報告認為,智慧物流最主要的四大特征是“協同共享賦能、大數據驅、供應鏈整合、自動化3.0”,這四者是有機的整體,缺一不可。
首先,智慧物流是普世的,不指具體某個企業,要讓每個參與者獲益;其次,感知功能基于物流實體要素的全程數據化,效率將由數據驅動;再次,多主體多環節協作,物擁有自己的“意識”,何時走何時止,皆自知;最后,是能處理一定復雜問題的物流互動機器人,將開啟智慧物流的大門。
報告將此時的“貨物”形象地稱為“覺醒”。在不遠的將來,當物流機器人來敲你家門時,不要感到驚訝!
掃一掃在手機上閱讀本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