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6日,京津冀聯合發布了《京津冀協同推進北斗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發展行動方案(2017-2020年)》,確定將北斗產業作為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實施的切入點和先行手段。對于其他準備布局北斗產業的省市來說,北斗產業的發展前景如何?京津冀三地的招商經驗都是非常值得借鑒的。
優勢互補協同發展
京津冀三地地緣相近,但發展基礎與區域特色不同。
北京已成為全國北斗導航終端推廣量最大的城市之一。未來將著力打造以中關村為核心的產業聚集區,形成企業孵化成長區、加速發展區和企業總部聚集區三大功能區,通過搭建北斗導航和位置服務產業公共平臺,開展北斗導航產業示范,輻射周邊地區北斗導航與位置服務企業,形成京津冀整個產業集聚區的中心。
天津市將建立北斗導航產業基地、北斗戰略新興產業園區、北斗衛星導航數據中心等多個產學研合作平臺,著力推動北斗導航在交通、海事、智慧城市等領域的推廣。“天津要充分發揮制造業優勢,與京冀共同構建產業鏈條,共建產業園區,實現產業互動發展。”天津市工業和信息化委主任李朝興表示。
河北在衛星導航領域有一批一流企業和研究所,以中電科集團54所為龍頭,形成了以應用運營中心、工程技術中心、設備測試認證中心和生產制造基地為核心的“三中心一基地”發展格局,涵蓋了衛星導航全產業鏈,產業規模已達到10億元。
京津冀北斗導航產業市場潛力依然巨大,三地應統籌規劃、錯位發展,實現互惠共贏。未來,三地將成立聯合工作組,組建專家智庫,共同制定京津冀北斗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發展路線圖,在政策制定、標準研究、科研攻關等方面統籌管理,同時建立重點項目庫,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創造良好的產業發展環境。
環境制約產業發展
北京、上海、重慶等地也從2011年開始陸續建立了北斗衛星導航產業孵化器或產業園。從2012年上半年開始,包括廣東、上海、北京、南京、深圳等地掀起了興建北斗衛星導航產業聯盟或產業園的浪潮,這些聯盟主要由地方政府發起。
2013年到2015年,各地上馬的“北斗產業園”就已達42座。這其中不乏一些不發達的省份。一些北斗產業園事實上處于不同程度的空置狀態,面臨的問題一是招不到北斗項目,二是招來的項目是“假北斗”。如此背離園區設立初衷的情況,對政府財力和土地資源的浪費可想而知。
北斗產業本質上是一種創新經濟,需要創新資源和高端資本的孵化,而以往的園區經濟更講究給已經成型的制造企業搬遷和復制提供價值洼地,兩者并完全適應。
從資源稟賦來看,北京、上海兼有經濟實力和科技實力,應當是發展北斗產業的“風水寶地”;珠三角地區次之,該區域有完善的電子產業鏈和汽車產業,能提供研發北斗的元器件、材料和變現市場;西安、成都、長沙、武漢等城市又再次之,由于有老牌航天院校的存在,同時又是對內對外的樞紐城市,也有發展條件。在這些城市和所在的省份之外,要大規模發展北斗產業,只怕要困難得多。
建立行業標準規范
公平的市場競爭,需要統一的規則。基于市場容量、當地資源稟賦以及盈利需求的考慮,北斗產業園設立與否、規模大小會審慎得多。
政府需要樹立一種分類管理的思維,要思考這樣的問題,當地是要不計成本培養一些基礎研究和尖端技術,還是推動一批科研成果產業化、北斗技術應用以拉動經濟增長。
在專業化創投的語境下,項目團隊、企業要獲得融資需要經過專業人員的盡調、估值和必要的經營思路打磨,投入的資金不但有盈利的要求,而且一旦發現風險還可撤出。適當借鑒這種市場化的思路,相信北斗產業園的景象會比當前的遍地開花要小得多。
行業成長空間巨大
京津冀協同發展中,北斗應用推廣已經成為國家經濟建設中的重點工作,得到各級政府的普遍重視。各級地方政府在京津冀協同發展中的投入技術加大,對衛星導航定位產品的需要量也進一步加大,為北斗這樣一個民族高科技產業提供了巨大的發展機遇。不久的將來,京津冀一定能夠成為國內最具影響力和帶動力的北斗導航與位置服務的產業聚集區和創新示范先行區,成為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新亮點、新名片。
根據《衛星導航產業規劃》,到2020年中國衛星導航產業產值將達到4000億元,其中北斗產業的貢獻率至少達到60%;對應2020年北斗產業規模將達到2400億元。
截至2016年底,北斗民用用戶已達到千萬級,預計將于2018年率先覆蓋“一帶一路”國家,2020年覆蓋全球。隨著北斗組網的推進,下游行業應用呈現加速趨勢。當前,衛星導航與云計算、物聯網、移動互聯網和大數據等融合發展已經成為趨勢,“北斗+”的時代正在到來。
掃一掃在手機上閱讀本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