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團隊主要研究宏觀經濟和國際經濟,近幾年,我們的精力主要放在跑一線企業和各類型城市,試圖從一線看清中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關于交通,我們在實際工作中接觸到一些相關問題,也就有了一些思考?,F提出三個問題,供未來研究參考。
其一:未來交通格局應更好兼顧國內國際兩個循環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以對外開放為核心,也就是說在全球化時代,中國經濟發展的重心是如何和國際市場對接。這樣的經濟戰略直接反映到了中國的經濟地理格局和整個交通規劃。從某種程度上說,如果把中國經濟和交通看成一個投資組合,那么在過去若干年,我們其實是超配了沿海地區,但低配了內陸地區。我們的交通更強調港口建設,港口集疏運體系會更向沿海地區傾斜,這是在參與國際經濟大循環、大進大出的發展戰略背景之下出現的,也是最合理和高效的。
我們也注意到了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在內陸,很多城市曾經出現過一段時間的相對衰落。這段時間大致就是在本世紀初期全球化最鼎盛、中國對外開放如火如荼的時候,后來中西部城市又出現了一次復興,而這次復興又是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全球化退潮之后出現的。當前這次復興仍在持續,我們都看到了,近幾年成都、合肥、武漢、長沙、鄭州等城市發展勢頭喜人。中西部地區,尤其是中部地區將在未來中國經濟格局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相應的物資、人的進出會相比當前出現變化。我們理解,在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的背景之下,中國的交通格局和中國的地理經濟格局都將出現非常明顯的甚至是很大的變化。
因此,如果我們去看國內外大循環,就必須要注意到,從經濟學的角度來分析這個循環包括生產、消費、流通和分配。我國的生產和消費問題都不大,中國有巨大的生產能力,也有巨大的潛在消費能力,問題主要出在流通和分配上。分配更多是政府解決收入不平等的政策,而流通實際上是和交通、物流密切相關的。
這是我們希望與大家交流的第一個觀點,也就是交通規劃可能要重新把目標理順,從原來適應全球化的交通格局逐漸轉變為能更好地兼顧國內國際雙循環的交通格局。
其二:應想辦法把交通負債變成可帶來持續回報的資產
可持續發展的內涵豐富,包括經濟可持續、環境可持續等,我們聚焦于經濟可持續?;A設施投資非常大,比如說高速公路、高鐵修得非常多,但修完后會有很高的且是長期的維護成本。基礎設施和人一樣也會出現老化,我們現在看到美國的基礎設施老化問題非常嚴重,基礎設施老化不僅會對經濟活動帶來影響,而且更嚴重一點講,會因為大家都能夠一眼看到,所以也會影響到整個社會的士氣。比如現在講到美國和中國的對比,很多方面都領先,但基礎設施逐漸被趕超,原因是美國很早就修了相關基礎設施,現在嚴重老化,到了要維護的時候,但卻沒有做好維護重建的工作。中國在未來也會遇到這樣的問題,而且這個問題會變得越來越嚴重。如何未雨綢繆呢?首先要把基礎設施老化的問題納入議事日程,必須高度重視,而且我們認為依靠原有的思路不行,思路要有一個比較大的轉變。也就是基礎設施投資不能主要采用貸款的思路,從銀行貸款修路,修路完了之后收費,收費完了之后還貸款,這種思路其實就把基礎設施當成了一種負債。我們應該想辦法把負債變成資產,資產是能夠帶來持續回報的。做好這項工作,這可能會遇到一個問題,就是要先做好確權工作,比如高速公路兩邊的土地如何使用,高架橋下面的空間如何利用等。
其三:在新一輪技術革命中更加注重發揮比較優勢
我們即將迎來一輪新的技術革命,而新技術革命里面,最重要的就是自動駕駛,因為自動駕駛同時涵蓋了交通、通信和能源,從以往的技術革命歷程來看,都必須是交通、通信、能源齊頭并進,但是自動駕駛可能會有不同的技術演化路徑,有一些學者和專家更強調造智慧的車,有一些專家和學者更強調造智慧的路,也就是所謂的車路協同。
我們也希望跟各界專家探討如何能夠更好地利用中國的優勢,因為中國可能在一些基礎研發的方面還不如國外,但中國有一個獨特優勢,那就是我們基礎設施投資和建設能力非常強,有沒有可能利用這個優點搶占先機,先占領制高點,先制定出一些自動駕駛的標準,樣本先做出來,比如聰明的路,以路帶車、車路協同,走出一條與其他國家不同的技術路徑。這不僅會影響到交通運輸行業,也會影響到未來制造業和城市管理,這是一個非常宏大的課題。
掃一掃在手機上閱讀本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