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自動駕駛、智能網聯、人工智能等變革技術助推傳統汽車產業向電動化、網聯化、智能化、共享化轉型升級,新業態將給智能交通行業帶來怎樣的改變?又將如何影響產業鏈上下游?
新能源將逐漸成為主流
新能源汽車經過數年的發展和政策促進,已經取得的長足的進步。在2010年我國新能源汽車銷量僅8159輛,到了2018年這一數字達到125.6萬,2019年新能源汽車實現產銷124.2萬輛和120.6萬輛,2020年新能源汽車市場仍將維持向高品質、產品力為主要競爭力的方向發展。
工信部在最新制定的《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中也明確指出在2025年,新能源汽車新車銷量占比將達到25%左右,即年銷量約600萬輛左右。
相對而言,新能源汽車智能化基礎較傳統車企要好,因為造車新勢力更注重智能化的用戶體驗,在配置上具備更高的科技程度;新能源汽車在全新的整車平臺的基礎上,一般具有更簡潔的內部結構,更為先進的整車電器架構和技術含量更高的零部件,讓新興技術更便于與汽車進行結合,也為智能化和網聯化提供了良好的基礎。
目前,智能汽車在中國的研究、應用不斷推進。2020年2月,國家發改委會同11個部門聯合發布《智能汽車創新發展戰略》。該《戰略》指明了2025年實現有條件智能汽車規模化生產、2035年中國標準智能汽車體系全面建成的愿景,指出發展核心技術、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完善相關法律法規體系等智能汽車發展的主要任務,并宣布了加強組織實施、完善扶持政策等保障舉措。
新技術加速產業融合發展
在無人駕駛領域,智能汽車和車聯網是實現無人駕駛的兩大條件,根據此前發布的《智能網聯汽車技術路線圖2.0》,到2025年我國C-V2X終端新車裝配率達到50%;路測設施方面,2019-2021年,我國將在車聯網示范區內部署路測設施,2022年將開始在典型城市、高速公路擴大覆蓋范圍。
因此,智能網聯交通系統技術的發展意義顯得更為深遠。
智能網聯交通系統是車路一體化的自動駕駛系統,系統的安全性、穩定性更高,保證自動駕駛車輛的安全運行。目前,我國蓄力累積高精度地圖技術基礎與道路交通設施的布局,在基于5G的車路協同車聯網助力實現智能網聯產業彎道超車。
智能網聯交通系統下的車輛控制由安裝在道路基礎設施上的路側控制系統和車載的控制系統共同完成。那么,通過整合路段或路網的車輛運動信息以及環境和道路基礎設施信息,是最終實現智能化交通管理、智能化動態信息服務和網聯車輛自動駕駛的一體化的必由之路。
當前AI技術、云計算、大數據等作為智慧交通的新引擎,也依然處于探索應用初期階段,還沒有大規模地實現智能交通的重大變革。未來,在快速洶涌的發展大潮中,智慧出行發展方向或為智慧出行向著出行手段公共化和出行服務融合化的方向發展。
呼之欲出的行業標準化
隨著車聯網技術的進一步應用,中國智能網聯汽車規模持續擴大,預計2020年有望超過2050億元。5G作為最重要的一個應用場景,因其規模和體量的龐大,已經成為國內外新一輪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的必爭之地,進入產業爆發前的戰略機遇期,正在催生大量新技術、新產品、新服務。
從產業結構和發展趨勢來看,智能網聯向著智能化、網聯化方向演進,車載操作系統、新型汽車電子、車載通信、服務平臺、安全等關鍵技術成為研究熱點。
標準制定對于產業生態環境構建具有頂層設計和基礎引領作用,為打造具有核心技術、開放協同的車聯網產業提供支撐,為自動駕駛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今年7月31日,交通運輸部辦公廳發布《國家車聯網產業標準體系建設指南(智能交通相關)(征求意見稿)》,進一步推動國家車聯網產業標準體系建設,加快自動駕駛和車路協同技術應用。構建形成綜合統一、科學合理、協調配套的國家智能網聯產業標準體系。
結語
掃一掃在手機上閱讀本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