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自“123RF”
早年間以BAT為首的大廠為了爭奪流量入口,紛紛進軍電子地圖領域,掀起了最早的巨頭地圖大戰。隨著自動駕駛和人工智能的發展,以AI智能為代表的高精度地圖,再次成為巨頭爭奪的焦點。
近日,王興因為在飯否上的一句吐槽“國內地圖缺乏湖泊和河流標記”的話,再次“出圈”。他的吐槽成功引起了吃瓜群眾對于美團地圖的關注,并再次引發了人們對于巨頭地圖大戰的無限猜想。實際上,除了美團之外,華為、順豐也都在該領域頻頻發力,這使得巨頭間的地圖大戰有進一步升級的趨勢。
巨頭地圖大戰始于BAT
互聯網大廠的地圖爭奪戰中,最早始于BAT。
2013年支持全景功能的百度地圖正式上線,百度隨即對外宣布永久免費向公眾開放百度地圖。從當時來看,百度推出全景地圖的動機主要有兩個:一是方便推進百度當時正在全力進行的LBS業務;二是通過發展電子地圖,為當時還在孕育中的自動駕駛、人工智能業務作準備。
彼時,百度旗下以百度外賣為代表的LBS業務急需高效導航的支持,而百度自研的百度地圖,對于百度提升其外賣配送效率、降低外賣配送成本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百度外賣、美團外賣、餓了么三國殺的情形下,其作用就更不言自明了。這也是百度將電子地圖升級為流量入口的開始。
在這一點上,阿里與其有異曲同工之妙。2014年阿里收購高德地圖,逐漸建立起了其在電子地圖領域的優勢。依托電子地圖建立的優勢,阿里開始在本地生活、共享出行等眾多領域四路出擊,此后阿里又通過收購餓了么、復活口碑、投資哈啰出行,逐漸確立起自己的本地出行、本地生活版圖。
在百度、阿里布局電子地圖領域的同時,騰訊也沒有閑著。騰訊在推出搜搜地圖的基礎之上,2014年收購了知名數字地圖服務商四維圖新11.28%股份,并投資了導航測繪企業科菱航睿,也將自己的觸角深入到出行、本地生活等領域,此后騰訊先后投資美團、滴滴等新興巨頭,開始以微信為入口布局自己的本地生活、共享出行生態。
BAT或自研或投資并購推出自己的地圖,最后殊途同歸,本地生活和出行領域成了巨頭們地圖混戰的開端。近年來,隨著AI技術和自動駕駛技術的發展,這場原由BAT等“領銜”的巨頭大戰,也因為參與者增多而變得愈加復雜。
大戰再升級
隨著人工智能以及自動駕駛技術的發展,BAT在承繼原有地圖技術的基礎上,開始推出以高精度地圖為重要節點的智慧出行解決方案,將地圖“裝到了”車上。
例如,近幾年百度為推進自動駕駛技術研發,更先后推出了車載系統Apollo、DuerOS等。借助這些優勢,百度在車聯網、自動駕駛領域不斷取得突出成果,如其上月中旬最新推出的試乘版自動駕駛出租車就是用了百度的地圖技術。
同樣的道理,阿里推出了自己的車載系統AliOS,并將高德地圖搭載在AliOS系統上,使得高德地圖也因此成為阿里車聯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騰訊也在近來提出了自己的自動駕駛的技術方案和發展路線,并把高精地圖擺在重要地位,在地圖技術領域持續加碼,持續提升自己在相關領域的影響力。
由于三家在地圖方面的提前布局,使得BAT在汽車智能化、網聯化的過程中,繼續在車載地圖市場占有絕對優勢。不過,眼下覬覦自動駕駛的遠不止BAT這三家巨頭,近來國內的新興巨頭美團、物流企業順豐、以及科技大廠華為等,也都紛紛加入到這場新數字地圖爭奪戰中。
據了解,早在今年10月8日,美團就通過旗下子公司低調拿到了導航電子地圖制作資質(即高精地圖導航資質)。在王興吐槽其他地圖廠商的背后,美團地圖早已經呼之欲出了。長期以來,美團在使用電子地圖上,卻一直“受制于人”,這自然是一心想做“無邊界美團”的王興所不愿意看到的。通過推出自己的地圖,對美團完善其LBS商業生態自然是大有裨益。
這個道理,同樣適用于推出豐圖科技的順豐速遞,無論是出于業務考量,還是數據安全,順豐都不會將高精度地圖的權利拱手讓人。對于華為來說,推出自己的華為河圖,對于華為進軍車聯網、智能汽車等同樣大有裨益。
入口和數據爭奪才是本質
巨頭紛紛進軍高精度地圖,主要與高精度地圖目前的戰略地位不無關系。具體來說,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巨頭押注電子地圖主要還是看重其作為流量入口的戰略價值;而在智能物聯網時代,高精度地圖將成為一張鏈接現實與虛擬世界的大網,將人與物深度串聯起來,會產生更大的戰略價值,這也是巨頭爭先恐后進入這個賽道的原因。
在互聯網巨頭進入電子地圖的早期,巨頭們為了吸引外部公眾流量,打出了免費試用的策略。不過,這個策略在吸引外部流量的同時,也讓其后期變現變得非常困難。隨著巨頭挑起O2O大戰以及后面的共享單車大戰,商業化能力不足的電子地圖,逐漸成為巨頭的O2O配送和共享出行導航的一枚“棋子”,淪為地圖巨頭角力的流量入口。
早在2015年,百度便將攜程、糯米團購、滴滴等一眾“盟友”接入百度地圖,組成百度的O2O服務體系。為了防御,高德地圖也先后接入了餓了么、口碑以及各類網約車平臺,加緊線下布局。對于當時的百度阿里來說,地圖主要是發揮流量入口的作用。
隨著O2O大戰的謝幕以及共享出行格局初定,地圖的入口價值不再那么明顯。而在AI技術發展起來之后,以AI技術為核心驅動的高精度地圖成了行業新的爭奪焦點。與之前不同,這一次巨頭把爭奪焦點放在了數據之上。
“與(之前的)導航地圖整體三個月更新一次不同,高精度地圖將(保持)實時在線,以毫秒級的速度,識別時刻變化的路況信息,使車輛及時做出應對。”知名高精度地圖廠商四維圖新CEO程鵬表示。毫秒級的響應速度,意味著高精度地圖的整個反應過程,遠遠超過了人腦的反應速度。
同時,每一毫秒產生的數據都會適時反饋給終端,由此也使得終端,產生數以萬億級的海量數據,這些數據對巨頭進一步強化其AI能力將發揮重要作用。另外,海量的數據會變成巨頭的無形資產,并由此從而衍生出源源不斷的商業價值。這對于瞄準車聯網、自動駕駛的華為,以及想要做無人配送的順豐、美團等巨頭來說,其吸引力可想而知,它們參與其中也就不難理解了。
誰更有優勢?
從目前來看,高精度地圖領域參與的多方力量,已經涵蓋了各個領域的實力玩家。那么,在諸多巨頭之中,誰更有優勢呢?
具體來看,雄厚的ICT技術實力是華為的最大優勢,而有了自己的數字地圖——華為河圖之后,華為將能夠在出行、智能導航、智慧城市等眾多領域發揮更大的作用,并且它也能讓華為在各領域的戰略協同進一步增強。
對于美團、順豐而言,其在本地生活、同城零售以及配送等領域,豐富的業務場景都需要地圖的支持。推出自己的地圖,除了可以密切原有的業務閉環之外,美團、順豐也能夠 在無人配送、本地生活的其他領域發揮更大作用。
從技術上來說,無論是華為、美團還是順豐,其在技術上的表現都不算弱。從市場表現以及生態協同方面來看,作為“新來者”的美團、華為、順豐等巨頭,暫時還都與BAT為代表的老牌玩家有不小的差距。
不過,隨著各路巨頭的紛紛崛起,這種優勢能否持續仍然是未知之數。但對于新入場的玩家來說,不管這個差距有多大,做地圖早已經是其不得不做的關鍵決策。畢竟,與長遠的核心利益相比,暫時滯后的商業化并不是最緊要的事情。
掃一掃在手機上閱讀本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