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流行一個新詞,新基建。相對于舊基建中以鐵路、公路、機場、水利等為主的“鐵公基”,新基建一般以科技、信息化以及增值服務設施為主,有專家表示,新基建的內涵主要是兩條:一是連接,連接網絡、平臺;二是計算,包括算力、算法。連接是基礎,計算是核心。
城市大腦、交通大腦、互聯網+交通出行、智慧停車等,也都可以算做新基建,差不多整個智能交通行業都包含進去了,有點難以自圓其說。那么換個說法,智能交通系統在向智慧交通升級后,就可以稱之為新基建,將以往不能聯網的聯網;前端以及后端超大規模不能智能分析的,升級算力后分析;以往計算不了的,加上云計算、各種算法之后再進行計算……
新基建在智能交通行業就這一個存在嗎?肯定不是,還應包括一些新的技術和設備應用。
未來的車載智能化設備
2019年,ETC憑借政策順利上位為覆蓋用戶最廣的車載智能設備,并借此可以從公路收費進入到停車收費、加油服務、車輛金融等領域。但ETC本身的技術限制,以及部門協作等原因,ETC基本上不可能進入到城市交通管理領域,因此ETC很難成為下一代車載智能設備的主流。
那么下一代車載智能設備會是什么?很顯然,下一代車載智能化設備要滿足幾個條件,首先就是技術的先進性,能夠支撐其在多個場景的應用,不論是低速場景的公路收費、停車收費,還是高速以及惡劣天氣場景下的流量采集;其次是能夠為多個部門提供服務,包括商業化運營的車載信息服務、停車和公路收費,第二則是安全方面的運行安全、運輸生產安全監管,最后是流量采集下支持的智能交通信號、信號優先、出行誘導以及緝查布控等交通管理應用。
目前能夠滿足這些條件的車載智能化設備,一是高精度北斗,二是汽車電子標識,三是未來的C-V2X,也就是車路協同OBU。
北斗車載終端,已經大規模應用于運輸車輛的交通安全執法和運輸生產安全監管,全國超過1000萬公交出租兩客一危重載貨車等都已經安裝,且是強制要求上路運行必須開啟設備,否則面臨罰款,超速、疲勞駕駛等數據也被共享給交警,也會被采納為交通違法證據。但這些終端多是普通終端,可以作為浮動車交通流數據,但區域分布數量較少,數據不夠精準,只能輔助用于交通管理和動態交通信息,也不可能要求營運車輛以外的車輛強行安裝以及開啟終端。江西高速公路集團在新一代交通控制網示范工程中,采用了高精度北斗技術,應用于公路收費和編隊行駛,但同樣面臨難以擴展到乘用車的問題。
車路協同作為一個前沿技術,已經在無錫的車聯網先導示范區得以驗證,其開放道路示范樣板約170平方公里,涵蓋240個路口、40余項交通管理信息,支持12類、20多個交通出行應用場景,但用戶數量并沒有公布,而且商業模式也并不清晰。2019年10月,IMT-2020(5G)推進組C-V2X工作組等組織聯合舉辦了C-V2X“四跨”互聯互通應用示范活動,實現了國內首次“跨芯片模組、跨終端、跨整車、跨安全平臺”C-V2X應用展示,可以說,車載設備的成熟化商用,應該會隨著5G應用的推進而迅速推進。V2X是可以為多部門服務,但是否可以用于收費,ITS114暫時并不了解。
但車路協同的車載設備安裝應用,要么建立在用戶規模的基礎上,可以支持車間通信場景功能實現,比如前向碰撞預警、交叉口碰撞預警、左轉輔助、盲區和變道預警、前方擁堵和事故提醒等等;要么建立在V2I規模覆蓋的基礎上,如信號配時提醒、前方施工提醒等等。不論是哪一種實現途徑,V2X的應用推進都會不太容易,除非有國家層面的政策刺激,以及車廠的強力推進。
汽車電子標識原本也可歸類到新基建建設內容中,可以滿足多部門的功能需求,交通管理(六合一平臺)、重要活動的車輛特許通行、流量采集、公路通行收費、停車收費、基于電子圍欄的擁堵收費、機關單位以及化工園區等重點場所以及小區的門禁管理……現在,公安部在推動車輛年檢、車險標志以及行駛證的電子化,但不知汽車電子標識能否后發而上?
以上所舉,除了北斗車載設備無需建設路側交互設備,其他不論ETC還是汽車電子標識還是V2X都需要,只是北斗車載設備無法解決上路運行即開啟的問題,當然如果立法并從技術上解決,北斗高精度應用的想象空間無比巨大。汽車電子標識也有可能后發而上,技術上相對簡單,但推進起來,也相對簡單,最難的是,怎么通過政策來大面積安裝推進,以及未來如何進入到高速公路領域。
實際上,現在市場上研發、測試的智能駕駛車,其車載智能化設備就是多設備協同,高精度定位+導航+V2X+基于視頻的主動安全+毫米波/激光雷達,但這樣的車載智能設備,一是過于復雜(以后可能簡化),二是要實現規模化,不知道猴年馬月了。
掃一掃在手機上閱讀本文章
如需横屏浏览,请点击 继续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