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載原子鐘是衛星導航系統“心臟”,對系統定位和授時精度具有決定性作用。中國科學院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簡稱“武漢物數所”)研究員梅剛華率隊歷經20余年攻關,研制出具有完整自主知識產權的星載銣原子鐘(簡稱“星載銣鐘”),整體性能實現國際領先。
記者近日走近梅剛華及其團隊,揭秘星載銣鐘研制歷程。
從零開始反復試驗
上世紀90年代,中國制定北斗衛星導航系統“三步走”發展戰略,作為其中關鍵技術的星載原子鐘,在當時的中國屬于技術空白。
可用作星載原子鐘的有氫原子鐘、銫原子鐘和銣原子鐘。三者相比,銣原子鐘體積小、重量輕、功耗低、可靠性高和壽命長,制造和使用成本也最低,因此為各國導航系統普遍采用。
在從國外引進星載銣鐘遭拒后,中國開始自主研制之路。兼具原子分子物理與無線電物理學科優勢的武漢物數所,成為中國最早開展星載原子鐘研究單位。
梅剛華回憶,1997年承擔首個星載原子鐘預研項目時,他和同事對銣原子鐘的壽命、可靠性和衛星環境適應性等完全沒有設計概念,只能反復設計、試驗、改進,尋找最佳答案。
銣原子鐘核心部件微波腔,直接決定原子鐘信號強弱。團隊不斷嘗試,用時一年多研制出開槽管微波腔,奠定銣鐘高穩定度和小型化技術基礎。團隊還發明一種新型銣光譜燈,克服了限制銣鐘壽命和衛星環境適應性的主要障礙。
“讓北斗用上最好的鐘”
歷經多年努力,團隊在2007年研制出可滿足衛星導航系統1米定位精度應用需求的第一代星載銣鐘,產品批量裝備在北斗二號衛星,為北斗系統在2012年完成亞太地區組網并提供區域服務作出重要貢獻。
團隊立志“讓中國的北斗用上最好的鐘”,近五年來先后研制出第二代高精度星載銣鐘和第三代甚高精度星載銣鐘。其中,第二代產品批量裝備北斗三號衛星;第三代產品則是目前世界上性能最高的銣原子鐘,在2018年年底首次用于北斗三號衛星。
在武漢物數所展示室,10余種原子鐘樣機依次排列,述說著升級迭代歷程。記者看到,早期的氫原子鐘有1人多高,最新一代的星載銣鐘則只有鞋盒大小。梅剛華介紹,原子鐘的發展趨勢是體積越來越小,性能越來越好。
目前,武漢物數所是中國唯一具備星載銣鐘整機設計和研制能力的單位。梅剛華透露,近幾年北斗三號系統建設高峰期,每年由該所交付使用的星載銣鐘達10余臺。截至目前,共有45臺該所研制的星載銣鐘隨北斗衛星上天,另有6臺用在其他衛星上。
“吃著碗里,看著鍋里”
2000年底,中國建成北斗一號系統;2012年底,建成北斗二號系統,向亞太地區提供服務。目前,正在實施北斗三號系統建設,計劃在2020年前后,建成北斗全球系統。
梅剛華表示,現有的星載銣鐘完全可以滿足北斗三號系統定位精度應用需求,但“搞科學研究,要吃著碗里,看著鍋里,往后多看幾步。”他和團隊還在研制下一代星載原子鐘——汞離子鐘,已制作出原理樣機,精度預期比甚高精度星載銣鐘更高。
梅剛華透露,除星載原子鐘外,實驗室還研制出可搬運鈣離子光鐘原理樣機和僅手表大小的芯片級原子鐘,前者有望用于北斗地面站,后者可用于高性能北斗接收機。
(來源:中國新聞網)
掃一掃在手機上閱讀本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