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加強政府管理服務指揮中心和公安指揮中心之間的互聯互通和數據共享,加強數據安全保障和監管,形成數據共享使用、互為備份的雙中心運行聯動格局,更好支撐政府運行管理和公安指揮業務。
深圳市新型智慧城市運行管理工程要求:建設政府管理服務指揮中心,與智慧城市運行管理中心建設有機結合、相互補充,形成政府管理與對外服務相互協同的一體化城市運行管理體系。政府管理服務指揮中心整合我市政務信息資源和公共服務機構、互聯網、企業、通信運營商等信息資源等,并進行深度挖掘、綜合應用,實現對城市的全面感知(智能化)、態勢監測(可視化)、事件預警(可控化),實現一張圖實時掌控城市運行態勢;同時與各區、各部門互聯互通,形成協調聯動機制。依托政府管理服務指揮中心建設第三代應急指揮系統,實現問題及隱患“第一時間發現、短時間響應、快時間處置、第一時間反饋”,提升跨區域、跨部門、跨領域的協同處置能力,以及突發事件響應速度和處置效率,推動從被動式、應急式向主動式、預警式城市管理模式轉變。
加強政府管理服務指揮中心和公安指揮中心之間的互聯互通和數據共享,加強數據安全保障和監管,形成數據共享使用、互為備份的雙中心運行聯動格局,更好支撐政府運行管理和公安指揮業務?!半p中心”在職能上和功能上互為補充,共同提升城市治理能力。
建立全市城市安全隱患一張圖,特別是對港口、危化品等重點區域重點領域進行實時監控和預警,全面提升監測預警能力、高效執法能力和協調處置能力,實現“事前預警、事中可控、事后聯動、可追溯可評估”。
以網絡安全保障為核心,通過“規劃、實施、檢查、評估”的持續改進,建立健全“防御、監測、打擊、治理、評估”五位一體的網絡空間安全保障與綜合治理體系。
構建網絡空間基礎設施層安全保障體系,落實基礎設施安全監管職責,保障關鍵基礎設施、通信網絡設施、數據中心、計算中心、終端設備的運行安全。建設網絡安全監測預警平臺,構建主動防御和監測預警體系,加強網絡安全運維與協同防御指揮,實現網絡安全管理“看得見、用得好、管得住”。加大大數據安全技術的研究與應用,強化大數據安全管理和隱私保護。開展多種形式的信息化和網絡安全知識宣傳普及,開展全民網絡安全教育,增強全社會網絡安全防范意識和公眾自我保護技能,提高市民信息化使用和信息安全防范能力。
當前整體而言,專項監測預警平臺建設在不同的城市和地區分別開展,但是,一體化的、融合了實體和網絡空間安全的綜合城市安全監測預警體系尚未建立,研究表明如下的監測預警平臺建設尤為重要:
第一,金融安全監測預警
互聯網金融風險分析技術平臺
為了提高金融機構防范能力,同時滿足監管機構的要求,需要通過風險預警管理體系來進行有效控制,即建立完善的事前、事中、事后的全面風險預警管理體系,結合內外部數據,從客戶信息、賬戶信息、交易信息中挖掘、分析風險特征,動態制定和部署風險監測預警模型規則,從信用風險、交易風險、運營風險等業務條線進行風險監測、防范和控制。將以“客戶為中心”的經營理念和全面風險預警管理建設思路有機結合,促進金融業務的持續健康發展。
互聯網金融風險分析技術平臺依托國家計算機網絡應急技術處理協調中心自有技術和數據資源,以互聯網金融信息提取和事件預警為切入點,以互聯網金融異常分析和發現為目標,服務于互聯網金融行業管理工作。該系統圍繞著互聯網金融網站信息采集與分析,旨在實現從互聯網金融的事前摸底到事中監測,再到事后跟蹤的風險應對的閉環體系。事前摸底通過日常網絡巡查,從網站、產品和用戶三個層面獲取互聯網金融發展的總體情況,建立互聯網金融基礎資源庫,為監管部門提供技術和數據支撐。事中監測則是通過運行異常監測、資金異常監測、輿情異常監測、網絡安全監測等四個維度,及時發現互聯網金融企業運行存在的異常情況,并進行綜合分析和預警。事后跟蹤對于出現問題的互聯網金融網站,及時發現可能出現的群體性事件,并對群體聚集情況進行監測和跟蹤。
非法集資監測預警等平臺
監測預警系統包括信息共享、有獎舉報和“指尖打非”等平臺。如針對保險欺詐問題,搭建起反保險欺詐信息平臺,主動監測分析部門、機構提交的風險信息,以及開展針對性預警提示,防范潛在保險欺詐風險。
第二,自然災害監測預警
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平臺
以四川為例,對水資源、土地資源、環境資源、生態資源等四個方面進行管控。水資源方面,將建立四川省用水總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區限制納污“三條紅線”管理制度,對水資源超載地區,暫停審批建設項目新增取水許可;土地資源方面,將對土地資源超載地區實行城鎮建設用地零增長,對耕地、草原資源超載地區,研究實施輪作休耕、禁牧休牧制度;環境資源方面,將對環境超載地區,率先執行排放標準的特別排放限值,暫緩實施區域性排污權交易;生態資源方面,將建立生態保護紅線區產業準入正面清單,對生態超載地區,必要時實施生態移民搬遷,對生態系統嚴重退化地區實行封禁管理。未來,依托各市(州)數字城市和省地理空間大數據中心,整合有關部門相關單項評價監測預警系統,將搭建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智能分析和動態可視化平臺,并定期向社會發布監測預警信息。對超載地區、臨界超載地區進行預警提醒,對限制性措施落實不力、資源環境持續惡化地區的政府和企業等,依法依規嚴肅追責。
海洋生態預警監測平臺
海洋觀測業務經過幾十年的發展,逐步形成了由海洋站網、浮標網、雷達網、志愿船、衛星遙感等組成的海洋觀測業務系統,基本覆蓋我國近岸、近海及部分重點關注海域。建立了從國家到地方的海洋預報體系。防災減災工作重心不斷前移,海洋災害風險防范業務體系基本形成。海洋觀監測體系需進一步優化,深遠海觀測能力不足,海洋預報的自主研發和關鍵技術應用水平有待提高,海洋災害風險評估、隱患排查等工作尚未全面展開。三是信息資源共享機制有待建立。涉災領域的信息資源共享以及海洋觀測活動的管理和協調仍需加強。四是科技水平和全球治理能力需要提升,國際海洋事務治理的參與度和話語權不夠。五是需進一步激發市場活力,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和社會力量在海洋防災減災建設中的作用。
地質災害監測預警平臺
我國山地丘陵區約占國土面積的65%,地質條件復雜,構造活動頻繁,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地面沉降等災害隱患多、分布廣、防范難度大,是世界上地質災害嚴重、受威脅人口多的國家之一。《全國地質災害防治“十三五”規劃》指出,“截至2015年底,全國有地質災害隱患點288525處,其中崩塌67478處,滑坡148214處,泥石流31687處,其他地質災害合計41146處,共威脅1891萬人和4431億元財產的安全。”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依然是重中之重。
地質災害監測預警平臺利用各種傳感器如位移傳感器、雨量計、視頻網絡監測等專業設備,基于遙感技術RS、地理信息系統GIS及地質災害監測技術,以一定范圍(區域)的滑坡、泥石流及崩塌等地質災變體為監測對象,對其在時空域的變形破壞信息和災變誘發因素信息實施連續、實事、動態的監測,及時獲取全面準確的數據。通過對變形因素、相關因素及誘因因素信息的相關分析處理,對災變體的穩定狀態和變化趨勢做出判斷,同時揭示滑坡、泥石流、崩塌的空間分布規律,對未來可能發生災害的地段(點)做出預測,從而協助相關管理部門的地質災害業務工作能夠高效協調進行,從而預防地質災害發生,減少生命財產的損失。
地質勘查管理與服務的大數據應用平臺
地質勘查管理與服務的大數據應用平臺,主要提供八大監測預警服務及專業分析管理、地質數據服務、資料檢索服務、公共制圖服務、預警發布服務和三維展示服務等。包含新聞中心、監測預警服務(數據服務、專業分析系統)、國家地質圖、京津冀平臺、通州分平臺等模塊,其中,監測預警服務分列了地下水環境、突發地災、地面沉降、礦山地質環境、地熱淺層地溫能、地下空間、地質遺跡、土壤環境、活動斷裂、線性工作等專業類別,數據服務包含綜合應用、資料檢索、制圖服務、共享發布、三維應用、重大項目成果和局內共享板塊。
湖泊濕地生態系統監測預警平臺
建立湖泊濕地生態系統監測預警所需的硬件和網絡設施,完成基礎軟件平臺的搭建,對濕地生態系統監測站點的布設、維護和管理等進行探索,完善濕地生態實時監測和數據共享技術和更好地指導各地開展濕地生態系統監測站點建設,并最終實現濕地生態系統監測預警機制。
氣象災害監測預警平臺
以東莞為例,通過加強監測預報預警能力建設,推進粵港澳大灣區X波段相控陣天氣雷達網項目立項,建設東莞市氣象綜合觀測能力提升工程,加密區域自動氣象觀測站點,提升東莞市災害性天氣的監測能力和預警水平,為保障公共安全提供氣象科技支撐;為鄉村振興和提升生態文明品質提供氣象支撐,不斷提高灰霾、臭氧等重污染天氣監測預報的準確性和時效性。助力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構建氣象防災減災協同機制,以落實《粵港澳大灣區氣象發展規劃》為“綱”,補齊東莞市氣象災害防御工作短板;落實《東莞市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氣象相關任務,主動參與建設大灣區氣象災害監測預警平臺,加強與粵港澳大灣區氣象監測預警預報中心的溝通聯系,建立針對灣區典型災害天氣核心技術問題的聯合攻關、人才交流培養機制、人才引進共用和建立氣象防災減災協同等機制,應用大灣區氣象監測、預報預警、網絡資源。
山體滑坡監測預警平臺
該系統傳感器能監測山體異常情況,將數據通過窄帶物聯網上傳,并發布預警信息,相關部門可通過中國移動4G千里眼對現場情況遠程實時確認,及時組織人員對滑坡點進行加固或清理作業,防止地質災害危及道路行車安全。
防汛抗旱監測預警系統平臺
以貴州為例,基于大數據及人工智能技術開發的系統,共覆蓋52萬條小流域、5萬條中小河流和670萬個計算斷面,在15分鐘內就能實現全國小流域洪水預報預警發布,實現了一張圖掌握全國汛情。
地震海嘯監測預警系統平臺
提升海洋災害管理、地震災害響應和城市搜救能力建設,應對地區氣候變化和減輕海岸災害,探討建立地區早期預警機制。
森林火險監測預警系統平臺
各地預警人員通過手機客戶端,根據當地實時數據填報火險等級因子,系統即可生成當地火險預警等級圖,并實時上報省森林防火預警監測指揮中心,自動實時生成以市(州)、縣(市、區)、森工局為單位科學、精準的全省森林火險分布圖,進而實施科學、合理的火險預警響應預案。
第三,生產和經濟安全監測預警
農產品監測預警平臺
農產品監測預警是對農產品生產、市場運行、消費需求、進出口貿易及供需平衡等情況進行全產業鏈的數據采集、信息分析、預測預警與信息發布的全過程。農業大數據貫穿于農產品的產量形成、產銷流通和產品消費的整個過程,大數據技術、農業物聯網技術將實時捕捉數據,形成信息流。通過大數據智能分析技術將全面揭示信息流的流量、流向,并對農產品全產業鏈的過程進行模擬,針對關鍵節點進行分析,最終實現動態預警和精準調控。
如對蝦苗種檢測預警平臺對抗生素、孤菌、病毒、蟲害進行科學的檢測,可以有效防范南美白對蝦養殖戶盲目購買有潛在病蟲害苗,減少不必要的損失;有效預警,化解可控風險,蝦苗淡化場可以預知采購幼體是否有潛在問題,通過對淡化苗場,出苗前檢測,養殖戶就能選擇購買無自帶病原苗種,還可以通過對養殖過程中病害檢測,為養殖戶提供科學的管理方法。通過建設檢測預警平臺,可以使南美白對蝦養殖戶廣泛受益。
短缺藥品監測預警平臺
加強短缺藥品的信息收集和分析,完善短缺藥品監測預警和動態清單管理制度,對短缺藥品生產、流通和使用進行全流程監測,及時發現醫療機構用藥短缺的苗頭性問題,妥善分析藥品短缺原因,分類施策、分級應對。
經貿摩擦預警系統平臺
以山東為例,通過在濟南、臨沂、泰安、濟寧、濰坊、棗莊、煙臺、濱州、日照、淄博、東營等11個市被頒授營商環境監測站標牌。營商環境監測站將通過下沉式服務,實時了解營商環境狀況和企業訴求,助力營造優良營商環境。山東2018年為2000多家企業發布5000余條預警信息、500多條境外投資和國際貿易風險提示,有效助力企業規避風險。
第四,城市資產運營監測預警
文物保存環境監測大數據分析評估及預警平臺
文物保存環境監測大數據分析評估及預警平臺通過對監測數據價值的深入發掘及應用,不僅對監測數據實現了可視化呈現,使環境分布態勢一目了然,同時實現了對博物館微環境變化趨勢的預測,為博物館微環境調控提出了科學化的指導,從而形成了“監測-預警-調控”的解決方案,為預防性保護理念的推進提供了有力的科學依據,形成符合行業要求的具有數據查詢、報警、報表、報告、風險分析與決策等功能的專業評估系統,同時建立起具備三層架構的國家級館藏文物保存環境監測平臺體系,實現基礎數據采集,并遵循館藏文物保護相關技術要求,解決各級博物館文物保存環境監測與調控數據的綜合分析和利用問題。
電力消納監測預警平臺
全國新能源電力消納監測預警平臺是國家能源局管理和指導下建立的公益性、開放式、專業化信息平臺,旨在建立全面、科學、準確的新能源消納監測預警體系,提升事前預警和事中事后監管能力,實現全國新能源消納情況的“按月監測、按季評估、按年預警”,為促進新能源消納利用、優化開發建設布局、推動行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國家組織建設的全國新能源電力消納監測預警平臺將對全國用電、發電以及電網建設運行情況進行全面監測,對各地區新能源消納能力進行評估,并對未來1-3年消納能力、關鍵指標、受限原因進行預測分析,進而提出新能源預警等級、開發規模、消納措施等建議,可為國家制定行業管理政策、優化新能源開發布局、加快解決消納問題提供科學的決策依據。
水處理臭氣監測預警平臺
集臭氣濃度、硫化氫、氨等關鍵大氣指標于一體,不僅覆蓋范圍廣、集成度高、安裝運營維護簡單,可對生產單位內、廠界等地方的關鍵臭源點進行重點監測,形成臭氣廠級分布圖;而且高度智能化,可將搜集到的數據通過互聯網自動傳輸到集團總部的調度平臺,實現數據的預警和分析功能。該項目的運用,不僅對排水行業的臭氣監測起到預警示范作用,更有可能向其他污染氣體監測行業發展,進行更廣闊的推廣,具有積極的示范效應。
城市內澇(積水)監測預警平臺
基于水位雨量傳感、圖像識別、預警發布、物聯網等技術研發設計的一套監測預警系統。系統對積水點進行實時的水位監測、降雨量監測,通過無線物聯網傳輸給遠程管理平臺或移動手機用戶、預警信息屏。當達到預警閾值時,預警信息屏文字提示預警,遠程管理平臺、手機用戶實時接收到預警信息提示。
城市安全生產監測預警平臺
建立應急救援輔助決策系統,構建安全生產綜合預案、專項預案庫以及應急救援法律法規、典型案例和處置常識庫,“一圖式”展現全市安全生產應急專家、機構等應急資源力量,對應急救援資源和能力進行調查、評估,形成一張城市風險實時動態運行圖,切實提高防范和遏制城市安全事故的能力和水平。
雷電監測預警平臺
以黃山景區為例,運用了區域多站點大氣電場分區、分級復合預警技術,并逐步建成了由17臺大氣電場儀組成的高密度大氣電場監測網,及由8臺全新三維閃電定位儀組成的閃電定位監測網。黃山風景區組建了以片區公安民警、稽查隊員、醫務人員、防火隊員、環衛工人為骨干力量,吸納工商人員、轎包隊員、企業保安等參加的7個現場緊急救援中隊,兼職擔負本片區現場搜索、緊急救治等緊急救援任務。這些人員分布在景區管理、服務的一線,能夠確保意外事件發生后第一時間發現、第一時間報告、第一時間救助。
世界文化遺產監測預警系統平臺
以廈門鼓浪嶼為例,在文物建筑的本體病害方面,建筑如果出現沉降、裂縫、水平移位等情況,工作人員都可以通過監測系統時間掌握,它既是工作管理平臺,也是記錄工作情況檔案的平臺,一個數據庫,不管以后誰來管這個文化遺產地,都可以查到以往管理監測的痕跡,這樣有利遺產管理工作持續的一個發展。
水庫大壩安全監測監督平臺
大型水庫大壩安全監測監督平臺建設內容包括:水庫大壩安全管理信息標準化預處理及數據入庫、水庫大壩安全資料處理及入庫、水庫大壩安全運行預警指標建設。
橋梁健康監測預警平臺
據各座橋梁實際需求安裝了多套不同功能的監測儀,并接入管理信息系統。 如地磁車流量傳感器,除了可監測車流量,還可通過磁場變化情況感應車輛,通過振動頻率分析出車輛的大小、重量等數據,之后通過數據發射儀將數據發送到市城管執法局的信息系統,分析車流量的大小、是否需要分流、橋梁是否超負荷等。如車流量較大、超過橋梁承受能力,將與相關部門聯系,采取分流措施降低橋梁承載。此外還有橋梁牢度測試儀、伸縮縫監測儀、橋面應變監測儀等。
通過在道路或橋面上布置的傳感器對路況進行全方面的監控,可以檢測路面積雪、結冰、積雪厚度等情況。
第四,公共安全監測預警
飲用水水質在線監測預警平臺
實現對生活飲用水水質狀況的實時監測、動態掌握水質變化情況,有效預警水污染事件,確保生活飲用水衛生安全。
行人過街自動監測預警平臺
行人過街監測警示系統設備安裝在沒有交通信號燈的路口斑馬線兩端。行人過街監測警示系統具備更高更好的提醒效果,會通過語音、警示燈光等手段全面保障行人和車輛安全。
電梯監測預警報警系統平臺
加強公共安全管理,提高電梯應急處置、應急救援保障能力,降低和消除電梯故障、事故可能造成的損害,促進全市電梯安全綜合保障水平提升,是亟待解決的問題。運用物聯網技術為廣大乘客筑起一道安全守護網的同時,也讓電梯具備了自己“看病”的能力。平臺具有一鍵報警功能,當安裝了系統終端設備的電梯發生故障困人時,乘客按下緊急呼叫按鈕后,終端設備報警系統將自動啟動,并播放專業視頻語音安撫被困人員,同時系統將自動撥打設定好的三亞電梯應急救援中心24小時應急救援電話,應急救援人員接到指令后將立即前往現場。
燃氣監測預警平臺
燃氣監測系統通過搭建市級城市管理監控中心平臺,依托大數據、云計算、互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對市區各街道、小區、廣場、工廠等進行全時段精確的高效測壓、測漏和流量監控,該系統兼具數據采集與管網監測、計算統計、視頻監控、報警管理、遠程診斷和維護等多項功能,由原來的被動發現問題轉變為現在的主動處理問題。該系統的應用進一步量化了城市管理對象和細化管理行為,實現全市的信息共享、工作互動、無縫對接,大大提高了燃氣管理中問題的發現和解決效率,提升了城管公共服務水平,提升了城市管理的智慧化、科學化水平。
第五,新聞媒體輿情監測預警平臺
新聞媒體監測預警大數據平臺通過大數據技術與應用場景,為新聞媒體監管者和新聞媒體管理者、從業者提供全方向的傳播力監測服務。通過對網絡新聞發布、轉載、評論、路徑等數據指標,綜合評估傳播效果,讓監管者、運營者、從業者對新聞事件的傳播了如之掌,即有全局宏觀呈現,又包含細致入微的新聞個案分析,讓新聞更好地傳播,讓監管與運營更有效率。
結束語
智慧城市一張圖安全監測預警平臺建設跨越多個專業領域,對于各級應急管理是一大挑戰,實體與網絡安全融合,綜合與專業分級相結合,以視頻云為支撐、不同的行業應用為抓手,“智慧城市1+N平臺”模式將是未來破解一體化監測預警體系建設的解決之道。
道理也許非常簡單:專業化、知識化、體系化不可替代!
未來,智慧城市中國咨詢專家周智勇認為,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深入發展,在監測預警領域有望產生許多的商業機會,其中,知識平臺中間層的建設是重中之重,知識自動化將為該領域的競爭焦點,對于實現融合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此外,5G組網的完成也必定推動以視頻為核心的智慧城市行業應用的升級,見:
深圳完成5G組網,以視頻為核心的智慧城市行業應用升級在即,《智慧城市產品和解決方案全集(19514)》推出!
以運營商的一張網為支撐,在移動端打通N個不同領域的監測預警平臺,這將是未來一體化智慧城市一張圖監測預警平臺的大趨勢!其對于城市的管理、運營和服務必將產生深遠的影響。
掃一掃在手機上閱讀本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