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導讀 ] 在2019國家智能產業峰會的智慧交通平行論壇現場,關積珍、郭海鋒、汪俊分別從新技術背景下的智能交通創新發展、人機耦合在城市交通智能治理中的創新與實踐、訊飛交通超腦計劃分別講述了當前智慧交通發展新格局。
1月10日-1月11日,由中國自動化學會理事長鄭南寧院士、中國計算機學會理事長高文院士共同擔任指導委員會主席,中國自動化學會監事長、中科院自動化研究所研究員王飛躍與中國自動化學會副理事長、澳門大學講座教授、歐洲科學院院士陳俊龍共同擔任峰會程序主席的2019國家智能產業峰會在青島香格里拉大酒店舉行。其中,億歐作為特邀媒體參與峰會進行現場報道。
在智慧交通平行論壇現場,中國智能交通協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關積珍發表了“新技術背景下的智能交通創新發展”主題演講。關積珍指出,新技術的迅速發展,對交通系統的運行和服務帶來變革,也為智能交通系統創新發展帶來了機遇和挑戰,智能交通系統在傳統的智能化管理、智能化服務、智能化決策等基礎上,內涵、理念和重點技術都在變化。面向未來,智能交通系統總體發展趨勢是網聯化、協同化、智慧化,重點在智能出行服務、智能化運營管控、車聯網與車路協同等方向創新發展。
銀江股份智慧交通研究院院長郭海鋒發表了“人機耦合在城市交通智能治理中的創新與實踐”主題演講。郭海鋒指出,依托典型城市1000+路口實戰環境,將專家經驗與AI技術深度融合,構建30層深度學習網絡,20萬+參數對專家的治理方案、配時方案和交通狀態進行學習,以大量的HI(Human Intelligence)經驗知識訓練AI,然后反過來利用AI進一步指導HI,使人機耦合式的交通智能治理方案不斷在實踐中迭代優化。
科大訊飛智慧城市BG汪俊發表了“訊飛智腦交通的探索與實踐”主題演講。汪俊指出,訊飛交通超腦是科大訊飛公司人工智能學習交通大數據,賦能交通的城市交通精細化管理解決方案,以“智行合一,讓交通更簡單”為理念,通過“多源數據融合—智能分析研判—實時管控誘導”的應用閉環,實現交通管理協同化、交通研判智能化、交通組織最優化。
新技術下的智能交通如何創新發展?
相關資料顯示,ITS是智能交通系統(IntelligentTransportationSystem)的簡稱,是未來交通系統的發展方向,它是將先進的信息技術、數據通訊傳輸技術、電子傳感技術、控制技術及計算機技術等有效地集成運用于整個地面交通管理系統而建立的一種在大范圍內、全方位發揮作用的,實時、準確、高效的綜合交通運輸管理系統。
新技術帶來的變革有哪些?
論壇現場,關積珍對ITS主要技術內容進行了闡述,傳統的智能交通系統包括七個方面:智能化交通信息服務系統、智能化交通管理系統、智能化公共交系統、智能化車輛控制系統、營運車輛管理系統、電子收費系統、安全保障、緊急事件管理與救援系統。關積珍提到,新技術推動智能交通系統創新發展有三個方面: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尤其是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發展迅速,給智能交通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智能交通既面臨著發展機遇,也面臨一系列新的挑戰;構建新一代智能交通系統。
而在技術推動交通系統變革方面,關積珍提到了六點:全面、精準感知,全息交通,全景式交通;動態實時交互,泛在移動互聯;新型載運工具,更快更智能更節能;新型基礎設施,交通服務水平改善;交通系統的運行,運營組織和服務模式變化;電動化,綠色交通,交通能耗結構轉變。
此外,在交通供需、運營和服務的變革有:O2O——辦公模式變革對交通需求的影響;網購——快遞物流帶來的交通需求變化;拼車——合乘制帶來的好處;專車——節能減排的潛在效益評估;分時租賃——城市機動車保有量的變化與理念的轉變;公交運營——線網優化與服務保障的均衡;動靜態交通——資源約束條件下的供需動態均衡。其中,關積珍強調了三點問題。交通需求,是增加供給還是控制需求?車輛保有,是自由發展還是控制增長?資源利用,是效率提升的同時帶來節能減排的效果。
關積珍提到,未來交通將是以全新的出行模式存在。綠色出行:新能源車輛,公共交通,生態駕駛;共享出行:交通工具共享,交通設施共享,交通服務共享;智能出行:預約出行,定制出行,一站式出行MaaS。
在交通系統方面將主要以移動互聯,車路協同,自主高效三方面為主,具體可表現在智能出行的個性化、定制化出行服務;人與車、車與路、路與環境和用戶體驗的系統工程;智能駕駛,路徑優化的低碳高效出行;車載智能終端,娛樂休閑體驗的云端服務;主動式安全保障的零事故;自動駕駛的隨心而動幾方面,可為大眾生活提供更安全、更舒適的出行體驗。
智能交通技術革新
關積珍指出,交通指的是滿足人和貨物的位移,交通需求更為受人關注。智能交通系統升級發展有三個階段:2005年ITS1.0階段、2015年ITS2.0階段、2025年ITS3.0階段。并提到,新技術不僅僅是技術,更是新的理念和模式;技術變革正在重構或再造交通系統;智能交通是新業態、新模式、并助力產業提升。
目前國內正處于ITS2.0迅速發展的階段,ITS3.0初現端倪,具體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數據驅動的應用提升、移動互聯的運營服務、跨界融合的產業轉型。關積珍提到,智能交通系統創新發展總體趨勢為網聯化、協同化、智慧化,智能出行表現在個性化、精細化、智能化,智能車路協同表現在智能駕駛、載運工具智能化,基礎設施智能化。
中國智能交通協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關積珍
人機耦合如何高調引導城市交通智能治理?
郭海鋒在演講開始提到某城市1萬個檢測器樣本數據質量,餅狀圖顯示,正常數據占25%、缺陷數據占21%、異常數據占14%、缺失數據高達40%。因此提出三元一體、治理思維(重新運用IT技術、構建數字孿生交通)的概念,“三元”指的是物理即路、社會即人、信息即數,而治理(Operation)思維的本質是Effect驅動。
郭海鋒提到,杭州主城區交通現狀:路網(交通工廠)、6千+路段(輸送帶)、1500+路口(控制閘)、日間約50萬輛/小時(輸送能力),智能車輛隨機出現,隨機消失,隨機干擾甚至阻塞輸送帶。此外,根據相關資料查證,2015年度堵車時間最長之城是杭州,中國十大堵城中杭州名列第四,而在2016年度十大堵城中杭州名列第八。而相較于杭州在2018年與2017年擁堵情況對比,依據Didi、Baidu、Amap三大平臺的數據變化顯示可知,杭州的擁堵情況是逐漸下降的趨勢。
在路網結構和交通出行方式基本沒有變化的前提下,杭州究竟做了什么?
郭海鋒指出,杭州城市雖然是數據大腦,但阿里主要的貢獻是在感知層,日均處理交流非結構化數據400TB,結構化數據150GB,完成了主城區近5千路視頻的實時在線分析。即便如此,對于城市交通系統而言,感知能力依然較弱。郭海鋒提到,以智能為中心,感知到認知、再到決策、控制、反饋是一個閉環系統。而在交通際遇三叉口,即交通管理、人機治理、機器智能中,人機治理是良策。
此外,郭海鋒提到,傳統交通是對于人、車、路、環境四個部分進行分析認知,對于交通的再認識,應該是Traffic is OLD(OLD is Origin-link-Destination,OLD is Traffic/Transportation)。暫且拋開Origin和Destination端的問題,大眾所熱衷討論的交通問題本質上都是Link自身的問題。回顧1997—至今城市智慧交通建設歷程,可分為企業建設、政府管理、企業維護三個部分,線性模式、管理思維(運用IT技術管理Link上的公務人員和設備),而管理思維的本質是Event驅動。
同樣,也需要正視一些問題。郭海鋒表示,目前IT技術無法像工廠流水線一樣,驅動交通系統自動化地運行。其中,有兩點瓶頸:人因瓶頸即物理世界無法自動化;數據瓶頸即數字世界無法自動化。數據即土壤,AI即透視,AI于道路交通系統而言,客觀價值是其能夠在未來實現透視能力,而非如今熱追的無人值守的自動化。
郭海鋒強調,人機耦合是其采用的核心技術線,專家經驗與機器智能的超算為中心,數據、模型、算法、服務為輔,共同實現人機耦合。其中,超能計算包括動態數據實時匯入、支持各類計算模式、批量數據分析處理、深度應用AI技術、匯集領域模型與算法、開放多元服務。閉環鏈條包括數據采集、計算引擎、數據處理、機器學習、交通引擎、交通應用。并提出治理目標:數字孿生透視城市交通。
銀江股份智慧交通研究院院長郭海鋒
訊飛交通如何實施超腦計劃?
汪俊指出,人工智能時代的中國機會為:核心技術在“無人區”仍要持續領跑,訊飛超腦的感知領域在語音合成、語音識別、圖像識別、圖文識別;認知領域在機器閱讀理解、口語機器翻譯、機器閱讀理解方面。專注人工智能主業:前瞻布局,持續投入,助力產業生態構建。技術方面:追求算法突破、腦智同飛、人機耦合;生態方面:訊飛人工智能開放平臺為社會賦能;商業方面:A.I.技術+多維數據+行業知識賦能行業發展,助力AI+產業應用布局。
當前,機動車、駕駛人的快速增長給路網承載、交通管理帶來極大壓力,因此向數據要效率,向科技要警力成為公安交管的必然選擇。
汪俊提到,訊飛交通超腦建設理念為“智行合一,讓交通更簡單”,即將多元數據實時接入的數據能力、監測城市交通運行的感知能力、人工智能輔助決策的決策能力、機器學習專家經驗的學習能力為要素形成環狀系統。其中,數據融合應用、交通信號優化、智能指揮調度、公眾出行服務為四個要點。
以合肥市為例,多源數據深度融合包括公安數據(卡口、電警、地磁數據1200萬條/日)、城泊停車數據(6萬條/日)、互聯網路況數據(8千萬條/日)、運營車輛數據(公交車、出租車、網約車數據9千萬條/日),應用有四個方面:路況精準感知、堵點挖掘治理、事件影響分析、車輛分析研判。
交通信號優化包括強化學習+平行仿真(可每2分鐘對示范區內11個路口實時協調優化)、信號配時應用成效,此外,還有事件仿真與服務決策、語音引擎與提速增效、視頻分析與快速反應。
而在應用成效上,汪俊提到,合肥交通超腦試運行半年來,工作日高峰時段暢通路段比例提升6%,全市42個交通網格中已有12個擁堵指數下降,15平方公里示范區內通行效率提升10%。
科大訊飛智慧城市BG汪俊
關積珍:中國智能交通協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國家智能交通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理事長,國家863計劃現代交通技術領域主題專家,全國智能交通系統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委員。參與多頂國家智能交通系統科技規劃及頂自實施組織,支持參加20多頂 ITS科技頂目以及近百頂ITS工程建設項目。兼任中國交通運輸系統工程學會副秘書長、《交通運輸系統工程與信息》 副主編,中國光學光電子行業協會副理事長。曾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2項,中國智能交通協會科技獎一等獎2頂,北京市科技二等獎1項。
郭海鋒:博士,副教授,2008年畢業于吉林大學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專業, 獲博士學位,美國華盛頓大學訪問學者,浙江省智能交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銀江股份智慧交通研究院院長。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國博士后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學基金、浙江省交通廳、杭州市重大科技項目,市規劃局和企業委托項目十余頂。獲中國智能交通協會科技成果獎一等獎1項,作為主要參與者獲浙江省科技進步三等獎2項;在交通信號控制、交通狀態分析、智能交通系統等方面發表學術論文30余篇、獲授權發明專利10項、軟件著作權6項。2017年參與杭州市城市數據大腦建設,負責杭州市全域1000+路口交通資源的計算、分析和優化控制,在城市交通智能治理方面構建了體系性的理念、技術、產品、服務和運營模式。
汪俊:科大訊飛智慧城市BG交通業務總監,負責交通超腦核心技術的研發和應用推廣工作,長期從事智能交通行業,在大數據技術和數據挖掘方面有著多年的研究和實踐經驗。
掃一掃在手機上閱讀本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