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19日,第四十二、四十三顆北斗導航衛星成功發射。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北斗衛星導航系統運載火箭分系統副總指揮劉建忠向北斗網記者介紹,被稱為“北斗專列”的長征三號甲系列火箭,為滿足北斗三號系統組網高密度發射需求,持續技術創新,在適應性、可靠性、安全性方面都得到大幅提升。
劉建忠介紹,長征三號甲系列火箭目前已經成功發射94次,其中有36次送北斗衛星上天,成為名副其實的 “北斗專列”。 在北斗工程的支撐下,長三甲系列運載火箭共進行了403 項技術改進,平均每發火箭有28項改進,最多的一發火箭達到43項。不斷提高了長三甲火箭的可靠性和安全性,確保了發射成功率。 據介紹,目前火箭的研制已經從“定制化”轉變為“去任務化”。以前是指定一枚火箭專門用于某顆衛星的發射,如果衛星的研制進度推遲,火箭生產出來就只能放著,不利于最大效率的發揮。從2015年開始,運載火箭系統開始探索對火箭型號進行去任務化管理,打破了原來的“一對一”模式,不再指定火箭專門用于哪顆衛星的發射。“這就好比我們生產一輛車,乘客可以是任何人?;鸺材芨鶕l星的需求進行發射。北斗三號MEO衛星有兩家總體單位負責研制,我們的火箭能夠發射任何一家的衛星,這就是去任務化的表現。” “火箭上采用了中繼測控技術。以往發射都依靠地面測量船、測量站來保障對火箭及衛星的測量和遙控。應用中繼測控系統,可以實現衛星鏈路對火箭和衛星的遙測,解決了國家測量船資源緊缺的問題,保證了北斗衛星高密度發射的質量”。劉建忠表示,火箭上還采用了鋰電池技術,低溫火箭加注后,可以減少人員滯留時間,提高人員安全性。
此外,本次執行發射任務的火箭采用了三模北斗接收機,可以接收北斗/GPS/格洛納斯三種信號,實現了高精度導航控制。 今年,北斗衛星發射進入高密度期,運載火箭系統除了進行技術革新外,還對火箭出廠模式和流程進行了優化。以發射場流程為例,發射場工作周期經過優化,從原來的45天減少至現在的22天。盡管如此,面對如此高密度的發射,運載火箭系統團隊也付出了極大的心血。劉建忠表示,團隊在基地停留時間較長,最長達到了200天?!吧嵝〖覟榇蠹业木褚彩俏覀儗教炀竦膫鞒泻桶l揚。這份職業帶給航天人的成就感和愉悅感是別的職業難以相比的。” 劉建忠說,2019年,長征三號甲系列火箭將跨入百次發射俱樂部,突破我國首個單一系列火箭發射達到百次的紀錄?!霸诤罄m研制發射任務中,火箭還將不斷提升能力,提升可靠性和安全性,確保后續以北斗為代表的各項任務圓滿完成。”
掃一掃在手機上閱讀本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