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北斗三號第9、第10顆衛星從中國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北斗衛星組網發射進入前所未有的高密度期。按照計劃,年底前我國將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提供服務;預計到2020年服務全球。
自力更生、自主可控,
北斗故事的精彩內核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以下簡稱北斗系統)是中國著眼于國家安全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自主建設、獨立運行的衛星導航系統,是為全球用戶提供全天候、全天時、高精度的定位、導航和授時服務的國家重要空間基礎設施。
“卡脖子”是近期中國科技界的高頻詞,如何解決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話題引發了一波又一波的熱議,而北斗的誕生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源于這樣的“卡脖子”。歐洲人曾擔心,“我們不能生活在某一天因為某種理由GPS可能關閉的危險之下。”
衛星導航系統是大國強國的“標準配置”,也是核心利益所在。怎么辦?唯有自力更生!北斗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上馬的。
北斗一號,旨在解決“從無到有”的問題。2000年,我國首先建成北斗衛星導航試驗系統,使我國成為繼美、俄之后的世界上第三個擁有自主衛星導航系統的國家。北斗二號,獨有的有源定位和短報文服務,超越了常規衛星導航的發展思路。2014年聯合國正式將中國的北斗系統納入全球無線電導航系統。“北斗是八萬多人干了20多年,我們走了一條絕無僅有的路,別人都沒走過的,我們走成了。”北斗系統總設計師楊長風曾這樣說。
為了讓“核心技術”不受制于人,關鍵時刻不被別人“卡脖子”,北斗的研發人員必須面對一個又一個難題:發射試驗衛星,申報頻率資源;解決信號快速捕獲的技術瓶頸問題;提升抗干擾能力;自主研發星載原子鐘為衛星提供高穩定的時間基準信號……中國科技人員完全靠著自己的努力,解決了一系列核心技術難題。
2017年11月5日,北斗三號的首批組網衛星以“一箭雙星”的發射方式順利升空,它標志著北斗系統拉開全球組網的序幕,等到2020年前后形成全球服務能力,世界一流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也將呼之欲出。
習近平總書記不止一次地強調,“關鍵核心技術是國之重器,對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保障國家安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必須切實提高我國關鍵核心技術創新能力,把科技發展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為我國發展提供有力科技保障。”而北斗系統從無到有、從一號到三號的發展,無比精彩地論證了這樣的道理。
“高大上”?
其實北斗就在你我身邊
隨著全球組網大幕的拉開,北斗也開始全面進軍民用,讓我們見證核心技術走向成熟帶來的衍生效應。
應用場景1——7月22日,臺風“安比”在上海登陸。早上9點,江蘇省海洋環境監測預報中心發出一條重要預警信息,迅速通過傳真、短信、QQ、微信工作群等渠道傳遞至連云港市海洋與漁業局,工作人員陳飛宇立即在“漁業安全生產信息系統”上輸入信息、點擊“發送”,預警信息隨即通過北斗系統實時傳送到連云港全市60馬力以上的2257艘漁船的北斗終端上,讓漁民們第一時間就知道了臺風的動向。
應用場景2——本報記者在采訪江蘇援疆項目時發現,拖拉機衛星定位導航系統今年已經在伊犁試點成功,憑借北斗系統提供的精準信號,自動導航的拖拉機可以對機車田間直線行走作業精確引導,每千米播種作業偏差不超過2.5厘米!江蘇大學農業裝備工程學院副院長魏新華告訴記者,北斗導航系統在載波相位差分技術精度方面已經達到或略超過了其他導航系統。“隨著組網衛星的增多,我相信精度上會更高。” 魏新華說,北斗系統由我們自主研發,大大降低了運行成本,而且在核心技術上不受制于人,保證了高端農業裝備的自主性和糧食安全。
應用場景3——“安裝了北斗系統以后,我們跑在路上更加安心了。”駕駛著自己家的卡車,奔跑在“一帶一路”上的卡車師傅何力說,在遇到沒信號的地方,或者遇到突發情況失聯了,可以通過這個系統找到失聯的位置。目前,全國最大整車運力平臺“運滿滿”上有著520萬卡車司機,“運滿滿”CTO王東信心十足地告訴本報記者,未來的“運滿滿”平臺結合北斗系統,將在譬如風控方面、判斷拉空單刷單、判斷車輛位置、預防車輛在偏僻地區出事故、無人駕駛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
應用場景4——2016年底湯泉街道與江蘇北斗產業研究院經過大半年探索,研發出了基于北斗導航的聯勤智能巡更系統運用到網格化巡查。7月底,記者隨著巡查員老王現場體會了一次北斗指引下的巡邏。老王的手機上裝著一款巡更APP,煙花爆竹專賣店、鐵路高架橋、市民廣場……走到任何一個巡查點都會拍下照片上傳APP,電動車內置的北斗導航位置發送模塊讓指揮中心隨時能夠監控巡查軌跡。值班人員通過高清攝像頭發現轄區內有突發情況,比如汛期抽水機停止運轉或者鄰里糾紛,就會立刻使用巡更系統通知離該區域最近的巡查員快速到達現場處置。
來源:新華日報
作者:孫慶、王拓、張宣、吉鳳竹
編輯:陳飚
掃一掃在手機上閱讀本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