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氣象局建立了《風云衛星國際用戶防災減災應急保障機制》,‘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遭受臺風、暴雨、強對流、森林草原火情、沙塵暴等災害時,可通過世界氣象組織常任代表或其指定的聯系人申請,啟動風云衛星國際用戶防災減災應急保障機制。”2日,在中國氣象局5月例行發布會上,該局應急減災與公共服務司司長張祖強透露。
張祖強表示,該機制生效后,中國氣象局將調動值班的風云氣象衛星,對受災區域進行5—6分鐘一次的高頻次區域觀測,并處理生成圖像和定量產品,通過中國氣象局數據廣播系統(CMACast)、國際互聯網及衛星廣播直接接收等多種方式向申請國家提供衛星云圖及相關定量產品,為其防災減災救災提供及時的信息保障。
據國家衛星氣象中心業務科技處副處長林維夏介紹,經過近50年的發展,中國已成功發射了16顆風云氣象衛星,目前9顆在軌運行,是全球綜合地球觀測系統的重要成員,正在為全球70多個國家和地區、國內2500家用戶提供衛星資料和產品。
在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趨多趨強,對人類的生命和財產安全形成極大威脅。4月13日,世界氣象組織給中國氣象局來函,希望中國氣象局盡可能考慮加強印度洋區域靜止氣象衛星觀測。
“風云氣象衛星技術條件比較成熟,具備根據特定區域、特定情況做出響應,監測突發氣象和環境災害;再就是在國內已經有很多次應急實踐,如每次臺風、大暴雨來臨時, 我們都會啟動衛星加密觀測,這也是能夠提供國際服務的基礎。”張祖強說。
未來,張祖強表示,要進一步完善響應機制,簡化國際用戶在申請應急服務時的流程 ,提高用戶體驗和反應手段,在分發渠道和手段上加強技術支撐,以方便用戶獲取相關信息。
掃一掃在手機上閱讀本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