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指出,我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優化創新生態,形成多主體協同、全方位推進的創新局面”。作為新設的14個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之一,成都高新區創新創造能力不斷提升,涌現出一批領先國內外的創新成果。
3月19日,記者獲悉,近日,成都高新區中科川信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科川信”)“北斗智慧云公共監測平臺”成功預警四川省阿壩州小金縣春廠壩山體滑坡。在此次災害發生前一天,該平臺先后向當地發出橙色預警和紅色預警,有效避免災害發生地人員傷亡、大幅減輕直接經濟損失。
“北斗智慧云公共監測平臺”由中科川信聯合中國科學院、成都理工大學研制開發,是產學研協同創新的典型成果。該平臺主要通過北斗或GNSS(全球導航衛星系統)高精度衛星定位技術對監測體位移進行毫米級監測,結合一體化氣象站、視頻監控終端、裂縫測量計、應力應變傳感器采集的多元數據,通過云平臺大數據智能綜合分析,實現全天候全自動在線監測預警。用戶可隨時隨地通過客戶端(MCU、PC電腦、平板電腦、手機APP)進行監測管理和查詢。
據介紹,為鼓勵產學研協同創新、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中科川信所在的成都高新區于2016年在全國率先探索并深化“職務科技成果轉化制度”改革,并于去年9月出臺《關于加快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若干政策》,致力于打通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通道,激發區域企業、高校院所等創新活力。
目前,成都高新區已成為中西部創新高地,誕生了準星云學人工智能“高考機器人”、藍光英諾3D生物打印墨汁、成都高新減災所地震預警系統等多個領先國內外的創新成果。截至2017年底,成都高新區高新技術企業總數達1058家,占四川省超七成。
滑坡發生前的5號監測點
北斗衛星護航 監測精準度達毫米級
2月26日23時48分,四川省阿壩州小金縣春廠壩滑坡點相關人員的電話和微信響起:“春廠壩5號區域可能即將垮塌,請確保受威脅群眾完全撤離!”小金縣當地政府接收到預警信息后,立即組織滑坡點民眾撤離,并對國道350暫時封閉,疏導交通。
27日清晨6點,春廠壩滑坡點出現滑坡垮塌。由于系統提前預警,本次垮塌未造成人員和車輛損傷。“滑坡體下緣就是國道350,旁邊緊挨的還有小金縣客運中心、加油站及10余戶居民房,如果沒有高科技手段監測,后果難以預計。”中科川信項目總監王鑫磊說。
由于山體表面位移和滑面位移的不一致性,僅憑借常規儀器難以提前精準捕獲信息。此次成功預警小金縣春廠壩山體滑坡的“北斗智慧云公共監測平臺”系統,借助我國自主研發的29顆北斗衛星“天眼”,將監測點的山體位移、裂縫、沉降等信息的精準度提升至毫米級。“該系統全天24小時監測,即使山體‘挪動’1毫米,都會被系統監測到。”
“北斗智慧云公共監測平臺”如何“看到”小金縣春廠壩山體發生位移?王鑫磊解釋說,北斗衛星、地面滑坡點基站、監測點均有一個初始定位坐標,三者之間通過衛星信號和無線電波實時相互通信,24小時不間斷傳遞自己的坐標信息以及距離等地理數據。“這些數據會實時傳至云服務器,通過復雜且迅速的計算分析后,便可得出監測點山體是否有位移、于何時發生位移以及位移速率等信息。”他表示,通過這些數據,該系統成功監測到春廠壩滑坡點在發生垮塌前的一系列“挪動”變化。
記者通過“北斗智慧云公共監測平臺”系統后臺位移曲線圖看到:在2月26日以前的3個月時間里,小金縣春廠壩5號點每天的位移距離以毫米級為主,基本呈平緩直線狀;在24日以后,曲線出現較為明顯上揚,而到了26號晚11時許,曲線陡然飚升,位移達到1米多。
北斗智慧云公共監測平臺監測數據
監測“小衛士” 留下珍貴后期滑坡位移數據
“北斗智慧云公共監測平臺”由軟硬件相結合構成,軟件部分為數據集成端,硬件部分則為一線監測端。通過系統后臺,記者看到春廠壩的其他8個監測點分別閃爍著或綠、或黃、或紅的信號,以顯示其正在工作中,但唯獨不見5號監測點發出信息。“滑坡點正好就位于5號監測點。”王鑫磊說,在滑坡發生過程中,5號監測點仍然堅守職責在向系統發送自己的坐標,直至完全被山體掩埋。
在王鑫磊看來,獲取后期滑坡位移數據是地質災害監測的一大技術難題。“5號監測點隨滑坡體一起埋入山下的過程中,留下珍貴的后期滑坡位移數據。這些數據積累到一定量時,便可為未來后期滑坡位移研究提供參考。”
據介紹,目前,中科川信“北斗智慧云公共監測平臺”已在四川省布設200余個監測點位。該系統除了可以24小時監測地質災害外,還可運用到橋梁監測、工程勘探設計施工、智慧生態農業等多個領域。
目前,該系統已獲取5項軟件著作權和多項發明專利。在談到“北斗智慧云公共監測平臺”的技術優勢時,王鑫磊告訴記者,“北斗智慧云公共監測平臺”利用GNSS多星聯合定位技術,尤其依重北斗系統,精度和性能遠優于傳統的GPS。此外,該監測平臺從硬件生產到軟件開發全部由企業自主研發,集合了管理、監測、大數據分析預警、應急指揮、通訊、科研等六大系統,利用云平臺提供高效便捷的網絡數據服務,具有統一的傳輸接口,產品高度集成化,能實現多種監測方式。
支持產學研協同創新 加快國際創新創造中心建設
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鼓勵企業牽頭實施重大科技項目,支持科研院所、高校與企業融通創新,加快創新成果轉化應用”。“北斗智慧云公共監測平臺”正是產學研協同創新的典型成果。該平臺由中科川信公司與中科院測地所、成都理工大學共同合作研發。
中科川信成立于2017年2月,公司人員以碩士研究生及以上學歷為主,技術團隊中不僅有中科院博士生導師,也有多名大學教授。在技術研發方面,中科川信與中科院山地所、西南交大等均有技術合作關系。
“目前,國內研發同類技術的不超過10家,西南地區僅有中科川信1家。”王鑫磊說,公司成立以來,得到成都高新區政策扶持、房租補貼等多項支持。“在位于菁蓉國際廣場的科技成果展示區,成都高新區還為‘北斗智慧云公共監測平臺’設立了展柜、展屏,幫助公司推介產品。”
據介紹,為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成都高新區繼2016年在全國率先探索并深化“職務科技成果轉化制度”改革,激勵科研院校科技成果(知識產權)的所有權、使用權、收益權、轉移權“四權分立”,又于2017年9月出臺《關于加快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若干政策》,致力于打通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通道,進一步激發區域企業、高校院所等創新活力。該政策明確,將引入社會資本,設立總規模不低于3億元的產學研協同創新基金,對處于種子期、初創期、成長期的高校院所人員在成都高新區創立的科技型企業,開展股權投資,鼓勵企業發展壯大。
如今,成都高新區已成為全國知名的創新高地,誕生了準星云學人工智能“高考機器人”、藍光英諾3D生物打印墨汁、成都高新減災所地震預警系統等多個領先國內外的創新成果。2017年,成都高新區全年新增創新創業企業5100家,總數1.65萬余家;高新技術企業總數達1058家、占四川省超七成。
“目前,成都高新區正著力發展以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為代表的新經濟產業,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新經濟策源地和集聚區。”成都高新區相關負責人表示,成都高新區將大力支持中科川信這類新經濟企業發展壯大,推動新技術、新組織、新模式、新業態、新價值落地發展,加快世界一流國際創新創造中心建設。
掃一掃在手機上閱讀本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