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兩會召開前的一個月,商業航天市場新聞不斷:我國首顆私人衛星——鞋盒大小的“風馬牛一號”進入太空。幾天之后大洋彼岸的美國,20層樓高的SpaceX“獵鷹重型”火箭載著一輛紅色特斯拉瀟灑離開地球。近幾年,“商業航天”成了熱詞。商業航天是指以市場為主導,具有商業盈利模式的航天活動。在我國,這塊市場的“蛋糕”有多大?目前只怕沒人能說出準確數字。 “航天科工四院在武漢建立商業航天產業基地時,提出了每年50發火箭、100至200顆大小衛星生產能力的指標?!敝袊教炜乒ぜ瘓F四院型號總設計師胡勝云代表說,“以此推算,未來幾年商業航天市場規模達到三五百億元問題不大。”但他表示,這也只是粗略、不完全估算的數字。 兩會上,來自航天界的多位代表委員告訴科技日報記者,我國商業航天只是剛起步,但展望未來,其發展難以估量。
目前處于空間基礎設施建設階段 有統計顯示,2017年全球約120家風投機構,為商業航天企業投資了近40億美元。其前景之大可見一斑。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黨委書記趙小津委員認為,現在并沒有充分依據來估算商業航天市場規模。“這個市場必將隨著我國商業航天服務能力和水平的提升而變化?!壁w小津說,“如果商業航天服務能深入到百姓生活方方面面,規模會相當可觀,但這還有很長距離,要一步步來?!?趙小津表示,發展商業航天,第一步是建設空間基礎設施,要把衛星發射到太空組網,形成服務能力,我們還處于這一階段。 2015年被許多人稱為“中國商業航天發展元年”,商業航天在我國正式破冰起航。是年10月,商業高分辨遙感衛星吉林一號組星發射。其研制單位長光衛星技術有限公司,是由吉林省政府、中國科學院長春光機所、民營資本共同成立的衛星商業化運作載體,成為推動我國航天遙感商業化產業化發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按規劃,吉林一號將發射138顆衛星組網運行,努力成為世界級高分辨率遙感圖像信息供應商。 記者了解到,近年國內有多項商業航天計劃提出或開始實施。其中規模較大的除了吉林一號,還有航天科技集團的全球移動寬帶衛星互聯網系統、航天科工集團的虹云工程等,未來組網衛星總數均將達到百余顆甚至數百顆。
未來需求與技術將相互帶動 胡勝云認為,現在看到的項目以及提出的規劃都只是剛起步,未來太空產業遠不止如此。除了更龐大的星座,還會出現太空旅游、大型空間站等。隨著太空產業發展,還需要運載能力更大、成本更低、更便捷的航天運輸系統??臻g設施建設以及商業發射將是長期且不斷擴大的過程。 當空間設施達到一定規模后,還要運營服務?!坝袝r候是需求牽引技術,有時候是技術帶動需求。”趙小津說,商業模式很重要。怎樣運營管理,與百姓的需求相結合,如何達到預期效益,國內外都在摸索。 今年2月,一顆“身份特殊”的衛星進入太空,那就是國內首顆私人衛星“風馬牛一號”。它的主人——地產大佬、御風資本董事長馮侖表示,這是一種投資,如果商業模式走得通,今后還會發射第二顆、第三顆衛星。
友情鏈接:www.51carfi.com
掃一掃在手機上閱讀本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