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來科技創新成就如何?怎樣看待人工智能和電動汽車領域的發展……3月10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召開記者會,科技部部長萬鋼、科技部政策法規與監督司司長賀德方和創新發展司司長許倞圍繞“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回答中外記者的提問。
科技部部長萬鋼表示
我國科技創新由過去的跟跑為主
逐步轉向更多領域中并跑、領跑
人工智能項目指南和細則馬上就要發布
記者:
近年來,我們見證了中國科技突飛猛進的發展,其中近一年來關鍵詞就是“人工智能”,中國有哪些最新的人工智能發展規劃?另外,它會在哪些方面改變老百姓的生活?
科技部部長 萬鋼:
應該說,人工智能發展已經有相當長的歷史。黨中央、國務院一直高度重視這方面的發展,從80年代開始,人工智能已經是我們國家科技計劃的一個研究內容。這些年來經過長期的積累和信息化、數字化、軟件硬件這方面的發展,越來越多地應用到經濟社會的發展之中。
我們也看到了很多領域中都取得了重要成果。自動駕駛汽車在上路,機器人不光在制造業中應用還在分揀包裹,我們的快遞業也得到了保障。
我們有一批領軍企業正在涌現,正是在這樣的大勢之下,我國的科技人員提出了編制新一代人工智能規劃的建議。這個建議得到了習近平總書記、李克強總理的高度重視,我們會同很多部門一起向國務院提交了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經國務院審議以后,已經正式公布。這是從國家層面對人工智能發展的系統規劃,它強調了以加快人工智能與經濟社會深度融合為主線,突出科技引領、系統布局、市場主導、開源開放的基本原則。
人工智能要滲透到各個領域,最關鍵的還是要把人工智能的關鍵技術、基礎研究做好,并使它很快地拓展到社會的各方面,使每個人,致力于創新創業的創業家、企業家都能夠獲得。
所以,我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啟動了人工智能的開源平臺建設,還有在模式識別方面的刷臉技術,也逐漸應用到了高鐵、車站和機場。這些就要使它開放開源,使現有的技術、現有的積累,能夠在我們的經濟社會當中發揮作用,能夠為所有的創業者所獲取。但是,抓人工智能還是要強基礎,所以我們要做下面幾點工作:
第一,夯實人工智能發展的科學基礎。加快實施新一代人工智能科學基礎的關鍵技術系統集成研發,使那些研發成果盡快能夠進入到開放平臺,在開放使用中再一次把它增強完善。馬上就要發布人工智能項目指南和細則,來突破基礎前沿理論關鍵部分的技術。
第二,加快人工智能創新成果的轉化應用。推動人工智能應用到我們產業發展中去,應用到我們社會生活各方面去,解決人們所關心的安全問題、健康問題、環保問題等方面。另外,我們還要知道人工智能既有它科技性進步的一面,也有它社會發展的一面,所以我們要加強政策法規研究,要積極應對人工智能發展可能對社會倫理、就業結構、個人隱私、國家安全等方面的一些挑戰。
第三,人工智能是一個國際化的潮流,要加強國際合作,積極支持我們國內的人工智能企業、研究機構與國際上的合作,在一些重要關鍵的領域中發揮自己的作用。
02
歡迎各國的電動汽車都到中國市場來
記者:
中國電動汽車發展迅速,但是近來遇到一些有關汽車制造商和消費者方面的阻力,因為消費者很難接納這種駕駛方式的轉變,所以我想知道科技部是否會采取相應措施,幫助消費者和各界接納電動汽車這個概念?
科技部部長 萬鋼:
應該說,我們從2001年開始實施重大科技專項,對電動汽車的發展,特別是關鍵核心技術,電池、電機、電控技術,通過產學研結合,開展從基礎到技術方面的研究。十年以后,我們開始啟動了大規模推廣。我記得在2008年奧運會、2010年世博會,都和廣大的潛在用戶見面,得到了很好的評價。
目前,許多國家的新能源汽車也都進入了市場,比如說在寶馬的I3、大眾、奧迪,也包括通用、福特等也在逐步進入市場。他們是由在中國的合資企業生產,享受我們同樣的同等待遇。
中國的電動汽車發展是世界電動汽車轉型升級的一個重要環節,所以,我們歡迎各國的電動汽車都到中國市場來,使我們都能夠享受到多樣化的產品和多樣化的服務。
2010年開始進行推廣,啟動了一系列基礎設施建設,如關鍵技術的研發、產學研結合方面的支持等,特別是加大了電動汽車的財稅鼓勵。到去年,我們電動汽車、新能源汽車銷售量已經達到了77萬輛。同時,我們的保有量已經超過了160萬輛,占世界的一半,我們叫兩個50%。我們發展電動汽車最重要的:
一是優化能源消耗結構,減少石油依存度;
二是為了減少大氣污染,特別城市中的大氣污染;
三是電動汽車作為載體,對于自動駕駛、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將來采用共享模式,有特大的潛力來幫助緩解交通擁堵。
同時,現在世界范圍內,從傳統汽車逐步向電動汽車發展,已經成為了一個趨勢。
03
中國哪些高科技被萬鋼部長點名?
記者:
《政府工作報告》對五年科技創新進展給予了很高的評價,指出創新驅動發展成果豐碩,整體創新能力和效率顯著提高。請問,五年來我國科技創新發生了哪些明顯的變化?
科技部部長 萬鋼:
十八大以來的五年中,科技創新領域和其他領域一樣,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堅強領導下,大家共同努力,同樣實現了歷史性的變革,取得了歷史性的成就。我想大概有這么幾個方面:
第一,我們的科技創新水平得到顯著提高,逐漸進入了“三跑并存”,并跑、領跑日益增多的歷史新階段。
我們的戰略高技術逐步走向了世界的前列,大家所看到的各個方面,比如說航天、深海、超算、核電這些領域都逐步走向世界的前列。
基礎研究得到了加強,比如說量子糾纏、外爾費米子、胚胎干細胞包括最近的克隆猴,這些技術研究的成果逐漸地也產生了世界性影響。
悟空、墨子、北斗組網這些科學實驗衛星,現在為我們的深空探測、定位導航,還為我們的環境監測起到了越來越大的作用。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也就是天眼,還有上海光源等重大基礎設施的建設取得很好的進展。
第二,科技創新有力支撐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民生改善,實現了全面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歷史性跨越。我這幾天挺有眼福的,看了一下《厲害了,我的國》,我感到十分感動。橋、水、陸、港,一大批基礎建設工程中科技創新都起到了作用,重大專項推動著移動通信、大飛機、新藥研制、傳染病防控等重點領域實現了重大跨越,像高鐵、新材料、特高壓、風光水可再生能源,以及新能源汽車、人工智能等產業快速發展起來,我們身邊都能夠感受到。科技創新也極大改善和提升了民生福祉,在打贏藍天保衛戰、脫貧攻堅、人民健康領域發揮了重要作用。
第三,我們科技體制的改革向系統縱深發展,也實現了歷史性的轉變,主要是在科技投入結構優化了,企業創新主體的地位和主導作用明顯了,我們國家科技項目和資金管理改革逐步完善、適應了新時代的要求。特別是基礎研究、成果轉化得到了加強,創新政策環境也得到了改善。
第四,科技創新的力量從過去的科技人員為主向社會大眾轉變,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歷史性新局面逐步形成。我們在“雙創”熱潮中產生的眾創空間,有效服務了實體經濟的轉型升級。目前,我們已經有4200多家眾創空間、3000多家科技企業孵化器、400多家企業加速器和150多家國家高新區,形成了創新服務的一個生態網絡、生態環境,服務了近40萬家科技型中小企業,去年新增的就業就200多萬。
科技外交也為國家的總體外交服務邁出了歷史性的步伐,大家去年看到我們主場的國際外交活動,比如說“一帶一路”高峰論壇、G20峰會、金磚國家領導人廈門峰會,這些都留下了鮮明的科技創新的印記,創新政策對話更加深入,科技伙伴網絡不斷拓展,合作手段也更加的豐富。
但是在這些成績面前,我們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還需要我們登高望遠、居安思危,面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要持續發力,使科技更好地為造福人民、發展經濟、保障安全來作出貢獻。
04
雙創”是青年人實現自己夢想的一個絕好平臺
記者:
“雙創”是一個社會熱點,也是科技日報近年來持續關注的話題之一。《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促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上水平,打造“雙創”升級版,請問下一步在打造“雙創”升級版上,我們有什么具體措施?
科技部部長 萬鋼:
“雙創”是一個促進經濟轉型發展的大舞臺、大平臺,現在我們的高校院所,特別是企業領辦專業化的眾創空間,它就滿足了實體經濟發展的要求,經濟學理論,一個是長尾理論,延長型技術的發展,另外一個是縫隙理論,在一些人們需要的地方得到了發展。
另外一個角度,它又是一個改革的手段,帶動了科技資源開放共享,因為企業、高校、研究院所的成果在青年人的創新空間當中融合了,有很多公共服務就開放了。
雙創”同時也提高了創新創業的國際化水平,現在已經有很多離岸創新中心,無論是在硅谷也好,還是在巴黎也好,甚至在其他的國家,也都能看到中國的青年人和外國的青年人來共同創造。
“雙創”升級從科技創新的角度上看,我覺得下面要做幾件事:
第一,創新創業的融通發展更加有效的服務實體經濟。這個融通就是按照十九大提出的要求,產學研深度融合和大中小融通創新,完善院所、企業與創業者的合作機制。
第二,促進科技與金融的有效結合。為創業者成長提供全流程多樣化的金融服務。再就是強化創新的源頭供給,提高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科技含量,促進重大項目向社會開放,帶動產業發展、社會應用和創新創業。
第三,加強開放合作,主動融入國際創業創新大局當中。一方面吸收國際上有效的資源,我們的年輕人之間現在越來越少的是語言障礙,越來越多的是思想溝通。集眾智、創新業。
最后,我們要構建良好的創新創業生態,來提高服務于創新載體的能力,也就是說,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園區這樣一種創業孵化鏈條在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創新人才培養、創業資本和產業融合發展的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
總的說來,我覺得創新創業應該趨向于高質量發展,更好地服務于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建設。
友情鏈接:www.51carfi.com
掃一掃在手機上閱讀本文章